中國全年汽車出口量超日本,首次登頂

2023/12/29


      中國2023年汽車出口量將超過日本,首次躍居世界首位。中國車企將銷售地區擴大至歐美撤離後的俄羅斯、作為進駐北美跳板的墨西哥、不斷轉向純電動汽車(EV)的歐洲和東南亞等全球範圍,有觀點認為中國2030年的出口量將比2023年翻一番,超過1000萬輛。

 

       在世界汽車市場,中國企業的影響力正在增強,另一方面,在力爭通過減少中國EV購車補貼等措施保護本國産業和維持就業機會的歐洲等地,也開始出現了警惕中國車流入的動向。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1~11月中國出口量(速報值)同比增長58%,達到441.2萬輛。而日本的出口1~11月增長15%,增至399萬輛,預計2023年全年也僅為430萬輛左右。

 

       中國的上半年出口量數據已經超過日本,而全年數據居首也將成為現實。按可比較的各國數據來看,這將是2016年以來日本第一次從汽車出口量首位跌落。2016年時,德國的汽車出口排在第一。

 

 

       中國的目標是,以EV轉型為助力,成為引領世界市場的「汽車強國」。面向俄羅斯的出口拉動了整體。1~10月對俄出口達到73萬輛,增至上年同期的7倍。中國車成功進入了日美歐主要製造商因烏克蘭局勢而撤出的市場。出口的大部分是汽油車、對俄出口實現增長的奇瑞汽車和長城汽車出口了中大型的SUV

 

       繼俄羅斯之後,出口漲幅第二大的是墨西哥,增長71%,達到33萬輛。中國廠商力爭首先在墨西哥開拓銷路,爭取消費者,然後打入作為主戰場的美國和加拿大等北美市場。上海汽車集團、安徽江淮汽車集團和奇瑞汽車等增加了出口。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顯示,1~10月EV等新能源汽車的出口增加77%,達到143萬輛。佔整體的比例達到34%

 

       中國出口的汽車多為汽油車和柴油車,而新能源車則多是面向歐洲和東南亞。美國特斯拉和世界第2大EV廠商比亞迪起拉動作用。

 


  

       比亞迪的主力車型是SUVATTO3」,在歐洲的售價是3.8萬歐元,與處於5~6萬歐元之間的歐洲區域內的EV平均價格相比顯得實惠,正在吸引消費者。

 

比亞迪的汽車(10月,日本移動出行展)

 

       當前中國車尤其正在增加出口的對象地是日本廠商市場佔有率較高的東南亞。在日企在EV轉型方面落後的情況下,中國企業正在搶佔市佔率。從中國1~10月的新能源汽車出口目的地來看,亞洲逼近歐洲,泰國達到上年的2倍,超過英國。一名中國大型國有汽車企業的高管指出,「今後將進入在東南亞市場與日本企業展開競爭的時代」。

 

       美國艾睿鉑(AlixPartners)的常務董事鈴木智之對中國的出口競爭力分析稱,「由於中國政府此前大規模注入補貼,汽車製造和銷售的供應鏈正在擴展到海外」。

 

       在中國擴大汽車出口的背後,還有緩解國內産能過剩問題的目的。中國媒體報導稱,2022年國內汽車工廠的開工率僅為54%,與2017年的67%相比大幅下降。正面臨嚴重的供應過剩問題。背景是國內外廠商迅速推進産能擴張。

 

       中國媒體報導稱,有觀點認為2025年新能源汽車産能有望超過3600萬輛。另一方面,2025年的國內銷量僅為1400~1600萬輛左右,將出現2000萬輛的過剩。企業間出現優勝劣汰,涉足小型EV的雷丁汽車集團在5月申請了破産。

 

       各國都在應對中國低價格EV的流入。法國和義大利限制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EV的購車補貼。土耳其也對亞洲産EV實施了進口限制。進入12月後,德國突然中斷了EV購買補貼的發放,有觀點指出其背景是中國産低價産品正在德國市場擴大份額。

 

       艾睿鉑預測稱,2023年中國的出口量將在540萬輛左右,2030年有可能超過1000萬輛。如果中國國內膨脹的庫存流向周邊國家,可能會導致供應過剩,從而壓低汽車價格。

 

       中國的過剩産能和出口擴大也曾經發生在鋼鐵等其他産業,後來導致了自中國而起的世界行情惡化。中國汽車廠商描繪了通過出口開拓海外市場、轉向本地化生産的戰略。如果中國的內需低迷長期持續,捲入各國的供應過剩現象也將加劇,有可能對汽車製造商和供應鏈的運營造成影響。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上梓、北京 多部田俊輔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