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中國版的全球導航系統「北斗」即日起向民間開放。「北斗」系統首先使用10顆衛星,提供中國及周邊地區的位置資訊。中國正式啟用自己的導航系統,除民間利用的經濟效益外,還能有助於消除中國軍隊在GPS方面依賴美國這一弱點。
 |
圖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網站公佈的示意圖 |
中國從2000年起通過企業、政府、研究機構、軍方合作,開始開發獨自的衛星導航系統。第10顆衛星於本月入軌,形成了基本運作系統。計劃明年再發射6顆,使服務範圍覆蓋整個亞太地區。形成16顆衛星體制後,定位精度將從25米提高到10米。全部系統將在2020年完成,屆時形成30顆衛星體制,覆蓋範圍擴大到全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在記者會上表示資訊完全免費,希望促進國內外企業進行應用方面的開發。
GPS是由多顆衛星發出非特定信號,地面接收機以此來確認自己的位置和行進路線。除汽車導航儀外,還可用於飛機與船舶的定位、掌握受災狀況等。手機的資訊服務與遊戲等也可使用。
除民生外,預計「北斗」在中國在提高武器命中精度等軍事方面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中國軍隊此前只能依靠美國的GPS,如果美方阻斷信號的話,就會影響在軍事上的使用。 一名日本防衛省的有關人士分析認為:「如果實現30顆衛星體制,就可以準確地掌握在中國周邊航行的所有船舶的情況,成為阻止美國海軍靠近戰略的一環」。
但也有觀點指出「北斗」在性能上存在的問題。與美國的最新式衛星相比,中國衛星的性能差,為提高精度,發射高度一般都比較低。壽命也就相應縮短,必須頻繁發射進行更新。關於免費開放信號的方針,一名日本防衛省的相關人士認為:「儘管方便了企業使用,但也意味著所有活動情況都會被中方掌握」。
衛星導航系統的國際競爭非常激烈。俄羅斯正在開發格洛納斯系統,歐洲為實現更高精度而開發「伽利略系統」。日本在2010年發射了第一顆導航衛星「指路」號。中國正在加快進行航太開發,為建設太空站而發射實驗飛船等。承擔技術任務的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趙小津表示,中國今年共進行了19次發射。超過美國的18次,僅次於俄羅斯。
(森安健 北京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