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內陸新建7個自貿區 外資質疑效果
2016/12/26
中國政府計劃將「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大至內陸地區。此前的自貿區均設在上海等4個沿海地區,2017年以後將在重慶和四川等7個地點新建自貿區。中國通過擴大自貿區推動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但外資企業認為自貿區的監管放寬正在減速,敦促中國政府擴大監管放寬。
中國國務院在2016年夏季確定了在四川、湖北、河南、陜西、遼寧、浙江和重慶總計7個地點新建自貿區的基本方針。現在,地方政府正在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具體放寬措施,將在近期作出最終決定,從2017年開始實施。
![]() |
中國2013年在上海建立了最早的自貿區。意為通過放寬監管,在金融和貿易領域創造新服務和就業機會,同時吸引海外投資。2015年4月擴大至天津、廣東和福建。此次擴大是第3次。
在新建的7個地點中,5處位於內陸地區。以上海和廣州等沿海地區相比,內陸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商務部長高虎城表示,內陸地區也要通過對外開放實現經濟發展。
中國2013年底提出了「一帶一路」構想,在美國影響力之外的經濟圈開展外交戰略。對於東南亞和中亞各國,在基礎設施投資等方面提供資金援助,以加強政治聯繫。期待在內陸地區新建的自貿區能夠成為中國與中亞等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貿易的起點。
中國總理李克強提出,自貿區是「擴大開放的破冰船」,是中國政府大力推進推進的政策。部分方面已經取得效果,例如進出口所需的通關時間和公司設立審查時間得到縮短。據上海市政府統計,該市的自貿區自開設3年以來有3.7萬多家企業進入。2016年上半年自貿區的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5%,達到3600億元,佔全市的約30%。
中國企業也正在拓展在自貿區的新業務。例如,很多企業從事「跨境電子商務」,貨物從自貿區倉庫進入中國境內的稅金低於通常的關稅。此外,希望加快海外投資的投資公司和簡化手續的貿易公司也非常突出。
另一方面,質疑效果的外資企業也不在少數。有貿易公司表示,「在自貿區以外,也有同樣等程度的限制放寬,自貿區缺乏優勢」。有金融公司則認為:「窗口服務並不統一,效率低下」。日本商工會等機構向中國提出了要求擴大限制放寬的請願書。有分析認為,自貿區限制放寬之所以進展緩慢,是因為某些部門不願放棄權力。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上海 小高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