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國需求出現了明顯的增長乏力。8月中國不但進口時隔7個月轉為下滑,而且出口增速也持續徘徊在1位數的較低水準。歐洲債務危機導致的外需疲軟已經對依靠出口實現增長的中國企業的生産活動造成了消極影響,這又可能導致內需整體出現放緩。中國政府計劃通過投資拉動經濟增的方式來振興需求。
「經濟下行壓力明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首腦峰會期間,於9月8日在俄羅斯海參崴進行了演講,坦率地闡述了對經濟現狀的謹慎預期。
中國政府日前剛剛批准了鐵路、港口等總額達1萬億元規模的公共投資。胡錦濤也強調將通過加快基礎設施投資來刺激經濟。
中國海關總署9月10日發佈的8月份貿易統計數據顯示,進口較去年同期下降2.6%,自今年1月以來、時隔7個月轉為負增長。如果考慮到1月數據存在春節長假與上一年不在相同時間産生的影響,實際上則已經是時隔2年零10個月再次出現進口減少。
按地區觀察1~8月的進口數據可以發現,來自日本的進口下降6.0%。來自泰國的進口下降3%左右,台灣也下降了1.1%。由此可見,由於受企業生産活動低迷的影響,元件、原材料進口出現了下滑。
企業生産活動低迷的主要原因是出口放緩。與投資同為中國經濟增長引擎的出口由於受最大貿易夥伴歐洲的債務危機的影響,8月僅增長2.7%,處於較低水準。而從工業增加值來看,8月增長8.9%,增速創3年零3個月以來的新低。
另一方面,中國國內消費則有所企穩。10日發佈的8月份新車銷量為149萬5200輛,較去年同期增長8.3%。增速基本與7月持平。而乘用車行業團體最近將今年的銷量預期在以往的基礎上下調了3%,至1930萬輛。不過消費仍然難以抵消出口放緩導致的負面影響。
同時,中國政府也很難通過貨幣寬鬆政策來刺激經濟。除了房地産價格再次呈現上漲跡象之外,8月份居民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漲2.0%,漲幅時隔5個月轉為了擴大。房地産泡沫和通貨膨脹風險可能對政策選擇構成擠壓。
中國政府正在討論包括擴大出口退稅制度等在內的出口企業扶持政策。最高領導層進行換屆的黨代會即將召開,基礎設施投資將成為中國保增長的砝碼。但要實現穩定增長仍然需要時間。
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大越匡洋 北京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