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高層公寓旁的破舊平房 |
中國決定在年內出台旨在縮小國民收入差距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縮小貧富差距是保持社會和經濟穩定運作必不可少的條件,但由於既得利益者的抵觸,8年仍未確定方案。改革方案的內容和舉措將成為中國新一屆領導層是否將延續改革路線的試金石。
中國總理溫家寶在10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作為12月之前的重點施政方針之一,要求匯總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據分析,此項改革自2004年開始討論,並於2010年和2011年2次形成草案,但至今從未公開。
對於將在明年春季卸任的溫家寶總理,這是8年來的懸案。改革方案的詳細內容仍未公開,但中國媒體報導稱適當提高勞動者最低工資的制度已經成為討論議題。
除了加強對高收入者徵稅之外,還正在討論抑制金融業等壟斷行業國有企業高管薪酬以及公務員津貼補貼等的方案。針對這些方案,不少人存在抵觸情緒。
《奮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這是10月16日發行的《求是》刊登的文章。其內容將胡錦濤以及現任領導層的路線定位為「改革」,並呼籲繼續推進這一路線。22日中國共産黨決定將胡錦濤倡導、旨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作為重要思想寫入黨章。
關注貧富差距問題只是一方面,在最高領導層換屆之際,此舉更是發出政府沒有忘記未能充分分享經濟高增長成果的低收入階層的政治信號。
實際上,中國即使為了促進經濟在中長期保持穩定增長,也必須縮小貧富差距。
城市居民2011年的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平均值在剔除物價影響後同比增長8.4%。低於經濟增長率(9.3%)。而城市和農村的收入差距高達3倍以上。此外,「基尼係數」(越接近1收入差距越大)已經提高至被認為是危險水準的近0.5。
在國民收入中,勞動者獲得的「勞動報酬」所佔的比重截至2008年為47.6%,隨後呈現下降趨勢。此外,受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更具優勢的經濟結構影響,財富往往容易流向一部分人。北京大學張維迎教授表示貪污增長率超過了經濟增長率。
曾主導改革開放的鄧小平以「先富論」優先保證了經濟增長,但産生了中間階層薄弱的「啞鈴型」社會。在國內生産總值(GDP)中,民間消費所佔的比重僅為不到4成,明顯小于日美的6~7成。此外,中國經濟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程度很高。
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擴大至世界第2,恢復每年2位數的高增長已經非常困難。如果不能轉變為大多數人有效分享富裕成果的經濟結構,中國恐將陷入每人平均GDP低於高收入國家的「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被認為是下一屆總理的李克強已經表示要擺脫依賴投資的增長路線。但截至9月末,金融機構的房地産融資仍然較上年同期增加了12.2%。增長率與6月末相比擴大了1.9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中國仍然未能擺脫依賴土地的經濟。
能否在抑制既得利益者抵觸情緒的同時擴大中間階層的力量,並使其成為穩定增長的引擎?收入分配改革的走向將成為預測中國新一屆領導層的經濟政策的風向標。(大越匡洋 北京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