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日前宣佈2012年新車銷售為1930萬6400輛,同比增長4.3%。增長率連續2年維持在個位數。由於中日關係惡化,日企新車銷售低於上一年,市佔率被歐美韓廠商搶佔。預計2013年中國新車銷售仍維持個位數增長,廠商間的競爭必將更加激烈。原來預計市場不斷成長的中國已開始供應過剩問題預計將變大更嚴重。
中國繼續超越美國(1449萬輛),連續四年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儘管私家車熱潮已擴大到此前汽車普及較晚的內地中小城市,但受經濟減速及大城市限購政策的影響,增長率遠遠低於2009~2010年的3到4成。僅比2011年的2.5%稍高一些。
由於去年秋季以來中日關係惡化,中國各地紛紛爆發抵制日貨運動,使得日系車企陷入苦戰。日産、豐田、本田等日企的實際業績均低於上一年。到9月下旬降至最低點,之後與上一年同月相比降幅開始縮小,希望在2013年能捲土重來。
歐美韓廠商則通過搶佔日企的市佔率擴大了銷售。美國通用(GM)、德國福斯(VW)、南韓現代、美國福特均投放在中國深受歡迎的SUV並實施降價來擴大低價車型的銷售,實現了2位數的增長。
中國自主品牌則喜憂參半。在SUV方面先行一步的長城汽車取得了超過3成的增長,超越因美國股神巴菲特出資而聞名的比亞迪,成為中國「汽車三巨頭」之一。2010年收購瑞典富豪轎車公司的浙江吉利也通過走高端路線而獲得增長。
與此同時,由於歐美韓廠商充實了10萬元以下的低價車型,使得以低價為賣點的奇瑞汽車和比亞迪陷入苦戰。奇瑞汽車出現了2位數的下降,比亞迪也僅僅與上年持平。如何改善品質和提高品牌實力,兩家公司的收復失地策略將受到關注。
就中國市場2013年的新車銷售,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將增長7%,達到2065萬輛。該協會官員認為隨著私家車熱潮的擴大,原本預測增長10%,但許多城市的交通擁堵正越來越嚴重。還有觀點認為,如果北京、上海、廣州目前的限購政策繼續在各地推廣,恐怕只能維持2012年的增長水準了。
中國汽車業將要面臨「2015年問題」。為了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市場上擴大份額,世界各大汽車公司及中國各大自主品牌廠商都在陸續建設工廠。2012年的産能過剩就已經達到500萬輛,相當於日本的新車市場,預計到2015年這一數字將達到相當於美國市場的1500萬輛,目前已出現為了生存下去而相互聯合的動向。
「從南方的新生産基地向日企發動攻勢」,德國福斯對擴大産能最為積極。其新工廠今年夏季在日系車企的傳統勢力範圍廣東正式投産,2015年之前還將在新疆和湖南等內地建設新工廠。當前的目標産能是400萬輛。
美國通用和福特正分別在湖北和浙江等地建設新工廠。南韓現代也制定了以新工廠為突破口,將年産能擴大到200萬輛的方針。法國雷諾正研究在湖北建設新工廠,日産汽車則考慮在遼寧建設新工廠。
中國自主品牌車企也在做迎擊的準備。長城汽車的管理人員稱産能不足而出現交車時間拖延的問題,決定通過擴大河北的主力工廠等措施將年産能擴大到180萬輛,達到目前的2倍以上。吉利提出的構想是在國內建設新工廠,儘快將産能擴大到240萬輛。
在中國已有超過100家的車企,中國政府希望在2020年左右出現1至2家能和世界一流車企相競爭的中國車企。但中國的汽車企業多在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傘下,至今業界內的整合只限制在一部分領域。
由於生存競爭激烈,中國最大的自主品牌車企奇瑞在去年11月與廣州汽車集團合作,通過聯合開發新車等來削減成本。有觀點認為行業重組的機會終於到來了。
中國最大的車企上海汽車集團2012年銷售量達到了450萬輛,但大多是大眾、通用的品牌,自主品牌只售出20多萬輛。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仍面臨艱難道路。
(多部田俊輔 北京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