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積極加強與東盟(ASEAN)各國之間的經濟關係。隨著「影子銀行」等問題浮出水面,中國經濟前景出現了不確定性。而在中國周邊卻不乏越南和緬甸等保持著經濟良好發展勢頭的國家,中國希望借助這些國家的經濟潛力,來維持自身的經濟發展速度。
「推進‘橋頭堡戰略’獲得成功!」。在位於中國與緬甸邊境的雲南省瑞麗市到處都可以看到類似的宣傳標語。在海關口岸,前往緬甸的人、轎車和大型卡車正排成長隊等待辦理出境手續。
所謂「橋頭堡戰略」就是將與周邊國家接壤的地區劃定為經濟開發區和自由貿易區、並以此推進與相鄰國家經濟一體化的戰略。除了簡化人員往來和貿易相關手續之外,政府還將建設跨越邊境的道路網和鐵路網,以促進貿易往來。
中國對其中的兩處尤為重視。一處是與越南接壤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省會南寧,其將成為對東盟貿易的基地,另一處是與緬甸接壤的雲南省省會昆明,其正被開發為與東盟及更遠的印度等南亞國家之間的貿易基地。
以昆明為起點,分別通往柬埔寨金邊、寮國永珍和緬甸仰光的3條高速鐵路已動工興建,2017年有望建成。
中國至今在通過類似雷曼危機後的2008年出台的「4萬億」計劃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借助對地方的鉅額投資來拉動內需,以維持經濟發展。但是,沒有實際需求支撐且不計後果的開發帶來了扭曲的經濟環境,進而招致了地方財政危機。
在尋找更有效擴大內需方法的背景下出台的便是「橋頭堡戰略」,即加強與周邊國家之間貿易,有效利用這些國家的經濟潛力提振內需。
中國和東盟2012年貿易總額達到4001億美元,與2002年相比擴大了7倍以上。而2013年1~6月與東盟的貿易總額也創下了歷史新高,達到2105美元。
對於中國來説,東盟是僅次於歐盟和美國的第3大貿易夥伴,而對東盟來説,中國則是其最大的貿易夥伴國。針對到2015年將中國與東盟貿易總額提高至5000億美元的目標,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燕表示有望提前實現,對與東盟經濟關係的發展和深化充滿了信心。
當然,中國之所以加強與東盟關係,也有牽制美國和日本等國的對華包圍圈的意圖在內。
2011年底,美國時任國務卿希拉蕊訪問緬甸,表示向緬甸提供援助後,緬甸叫停了由中國主導的大壩開發等,想要擺脫中國的趨勢日益明顯。此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年5月底訪問緬甸後,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也隨即於6月訪問緬甸,顯然,中國與日美已打響緬甸爭奪戰。
(島田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