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世界最大貿易國中國的貨物,全球貨櫃港口的排名發生了變化。多年來一直躋身前3名以內的香港按照2013年吞吐量計算已經首次被廣東深圳超越。以深圳為代表,中國各地的港口建設正在加快,香港作為轉口港的地位出現了相對下降。
根據各地的統計數據,2013年世界第一大貨櫃港口仍為上海,上海已連續4年獨佔鰲頭。其吞吐量為3362萬TEU(20尺標準貨櫃),與上一年相比增加3.3%。新加坡增長2.9%,達到3258萬TEU,屈居第2位。而香港在2012年之前排在第3位,但2013年下降3.6%,降至2229萬TEU。與香港相鄰的深圳則增長1.5%,達到2328萬TEU,超越了香港。
圍繞進出中國的貨櫃的運輸,中國大陸各地與香港之間的競爭正日趨激烈。一家大型物流企業的高管將目前局面形容為「霸權之爭」。
中國大陸沿海主要城市原本就靠近工廠和消費地。此外,近年來,自主推進的港口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保稅功能的擴大等不斷得到發展,逐漸搶佔了貨櫃需求。不僅是作為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窗口的深圳以及作為長江三角洲經濟圈核心的上海,浙江省寧波、山東省青島、廣州和天津等沿海主要城市也在迅速發展。
此外,香港的吞吐量減少的背景也有港口工人長時間罷工造成的影響。在和記黃埔集團旗下港口設施工作的合同工為了獲得提高工資等待遇,於去年3月下旬開始實施罷工,作為香港的工潮,此次罷工達到了創戰後最長時間的40天以上。
結果,作為主力港口的葵青貨櫃碼頭的功能大幅下降。在遭受罷工直接打擊的去年4月,貨櫃吞吐量比上年同月減少10.7%,出現大幅下滑,而去年上半年下降7.6%。雖然下半年略微復甦,但仍無力回天。
中國貿易的絕對量正在增加,與香港貨櫃吞吐量曾位居世界第一的2000年相比增加了23%。香港仍然具有法治健全、服務完善和海關高效等中國大陸所欠缺的作為轉口港的優勢。但是,在同一期間,上海和深圳的吞吐量均已膨脹至約6倍,已經超越香港。
負責港口政策的香港運輸及房屋局發言人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採訪時回答稱,「政府將與企業密切合作,制訂增強港口處理能力、提高競爭力的戰略」。如果作為貨櫃港口的國際地位出現下滑,香港經濟依託的自由貿易港的基礎將出現動搖,因此香港計劃官民合力尋求東山再起。
(川瀨憲司 香港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