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中國 > 經濟 > 中國走向工業機器人大國

中國走向工業機器人大國

2014/02/12

PRINT

 中國正在進行走向世界最大機器人大國的華麗轉身。到2015年,中國按工業機器人新增設置臺數計算有望超越日本,躍居世界首位。依靠人海戰術成長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也將面臨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勞動力不足和人工費上漲問題,中國「世界工廠」的寶座正受到東南亞的威脅。中國將通過積極利用機器人來成為最尖端的生産基地……

 
  機器人能輕鬆搬運重達數十公斤的鑄件,並能迅速完成金屬焊接。與頭戴防護罩的員工一起,像人類手臂那樣擁有多個關節的多關節機器人在發出機械音的同時,不間斷地進行著作業。鑄造需要在高溫狀態下熔化金屬,因此對人類來説是嚴酷而危險的工作。

中國勞動力短缺嚴重

  以江蘇蘇州的鑄件企業蘇州明志科技為例,汽車引擎部件等的生産採用了6台機器人。今年將增加研磨用機器人。「依賴人力存在極限。希望借助機器人來提高工廠的生産效率」,該公司設備負責人如此強調。

  「能用於哪些用途?」去年12月,不二越在江蘇省張家港市工廠舉行的新型機器人説明會盛況空前。從事鑄件和螺栓加工等的約20家當地企業參加了説明會。參與者都被用於組裝和塗裝的機器人的高速而準確的動作深深吸引。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8千台,有望與日本並駕齊驅。而到2015年將達到3萬4千台,將比日本多出3千台,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需求國。而中國2005年的需求僅為4500台。換言之,將在10年裏增加至8倍。

  中國開始積極引入機器人的原因之一在於人力短缺。明志科技設備負責人帶著陰鬱的表情説,「由於嚴酷的勞動環境,年輕人一般不到3個月就會辭職」。

  在中國,由於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15~59歲)轉為了減少。同時高學歷化不斷發展,年輕人往往會拒絕「3K(辛苦、骯髒、危險)工作環境」,人工費也出現上升。中國領導層提出,2020年每人平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在蘇州市周邊地區,與5年前相比工資上漲了近2倍。

 
  安川電機表示,每引進1台小型多關節機器人,可以代替2名工人的工作量,在2年裏即可收回成本。而在5年前,收回成本則需要3~4年。與人工費上漲相反,機器人成本的收回時間正在縮短,這也將促進機器人的普及。

  中國政府也在積極致力於本國機器人産業的培育。中國領導層在截至2015年的十二五規劃轉机向了重視增長品質的路線。尤其是在有助於生産效率和品質提高的機器人産業領域,將以舉國之力推動人才培養和産業化。安川電機中國總代表後藤英樹分析稱:目前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期」。

  對於中國用戶來説,「系統構建和引進後的維護將是課題」。已引進2台機器人的上海市一家汽車空調零部件廠商的副總經理如此指出。要有效利用機器人,需要構建適應客戶需求的自動化生産線,但能完成這項任務的技術人員存在短缺。

積極培育技術人員

  江蘇省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於2013年5月成立了機器人技術人員培育機構。該校教師陳小艷説:「培養熟練使用機器人的人才有助於中國的産業升級」。安川電機和電裝公司將提供總計17台機器人。學生將在製造一線全面學習從焊接到搬運、組裝的機器人操作。

  而在大學和國立研究機構,相關研究自10多年前就已經啟動,以風險企業等形式,已開始獲得成果。其中之一就是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公司。政府下屬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是該公司的大股東,而産品為汽車工廠使用的焊接、塗裝和搬運機器人。2012年的銷售額為10.4億元,比上一年增長30%。

  自主進入這一領域的中國企業自2010年前後也出現增加。與日歐的最新機器人相比,技術仍然存在差距,但通過不斷積累生産經驗,追趕日歐企業的可能性很大。企業將工廠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的趨勢正在擴大。中國能否保持「世界工廠」的地位,將取決於機器人帶來的工廠革命的成敗。 

(綱島雄太 東京、菅原透 上海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40
具有一般參考性
 
2
不具有參考價值
 
4
投票總數: 47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