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黯然離場,中國EV刮來「南風」?
2024/03/01
阿部哲也:業界曾流傳著特斯拉首席執行官(CEO)埃隆·馬斯克對「Apple Car」顯露出焦慮的逸聞。
「因為無法在特斯拉受到重用,他們才會在蘋果工作。我們把蘋果稱為特斯拉的墓地」,德國媒體2015年時這樣報道。當時正是蘋果宣佈開發純電動汽車(EV)的時候。蘋果花費大價錢,接連從特斯拉挖走技術人員。馬斯克馬斯克不得不作出牽制蘋果的發言,稱「他們都是我們開除的人」。從中可以看到感受到了蘋果的威脅。
但馬斯克同時也預言,開發汽車是一條艱難的路。他指出,「汽車比電話和智慧手錶複雜多了,不能委託富士康來組裝」。
![]() |
蘋果的標誌(REUTERS) |
蘋果放棄了歷時10年的EV開發。從全球範圍來看,EV被認為正處於風頭正勁的階段。蘋果此次的決定説明了EV實用化極為困難的事實。
首先,EV需要載人,必須具備智慧手機等所沒有的高安全性。Apple Car還試圖採用「完全自動駕駛」這一前所未有的新技術。開發進度自然是慢之又慢。
所需礦物是汽油車的6倍
最重要的是,事實表明,EV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成本,而且會增加環境負擔。
鋰、鎳、鈷、錳——不算用來構成車身的鋼鐵和鋁,EV需要的礦物資源是汽油車的6倍。必須發動大量的勞動力,才能完成開採和加工,而且過程中會造成很大污染。
重要礦物都集中分佈在非洲、亞洲、南美的新興國家。EV熱潮不僅造成礦物價格暴漲,還導致各國出現資源民族主義。就連特斯拉的採購難度也在逐年提高。
德國梅賽德斯·賓士也放棄了到2030年實現「完全EV化」的計劃。雖然該公司給出的理由是需求放緩,但本質原因在於開發和採購困難。
![]() |
賓士也轉變了EV戰略(REUTERS) |
總市值達到420萬億日元的蘋果也是全球最大最強的平臺運營商。通過接連涉足其他領域的水準擴張,蘋果對現有産業界帶來了威脅。即使是這樣的巨頭,也未能克服堅硬的EV壁壘。
「中國製造2025」有望實現
在蘋果涉足EV的同一時期,中國開始以國家層面發展EV領域。
中國決心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由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中國提出促進産業結構調整的構想「中國製造2025」,將培育EV産業確定為發展支柱。
10年過去了。競爭似乎有利於中國。
中國過去一直利用與日歐美韓大型汽車企業合資的方式,來吸收尖端技術。本國還可以大量生産鈷和鋰。從電池材料到整車都可以自己完成,這種優勢成就了比亞迪(BYD)等的崛起。
海外出口也很活躍。不在乎歐美的反傾銷批評。國家衝在前面推進中國産EV的普及。
隨著蘋果的意外退出,世界的關注點轉向EV市場的前景。
汽車産業之前已多次經歷EV熱潮。背景是石油危機和環保規定,但每次旺盛的需求都最終萎縮。
原因在於充電基礎設施明顯不足。拿出鉅額補貼加快建設的美國也不例外。
2023年美國的EV年銷量超過了100萬輛,但銷售迅速放緩。目前甚至開始討論是否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及混合動力車(HV)才是現實方案。
全球南方越來越不滿
放眼全世界,也出現了動搖,有聲音質疑真正需要EV的地區有多少。
比如南美大國巴西。利用甘蔗等製造的乙醇燃料已經普及,與汽油混合驅動的彈性燃料車佔據多數需求。100%靠電驅動的EV進入該國市場的餘地不大。
很多這樣的國家為日美歐廠商的EV供應礦物資源的事實也不容忽視。「乾淨的只有已開發國家」,為環境污染而苦惱的各國越來越不滿。
![]() |
智利的鋰礦(REUTERS) |
新的資源國作為「全球南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發言權也越來越大。如果對批判已開發國家「榨取全球南方」的説法坐視不理,有利於中國的「南風」可能會增強。
過去日本企業以豐田為代表被批「對EV普及表現消極」。現在,EV的課題擺在眼前,這種慎重姿態正在帶來反擊的良機,也可以説是落後一圈反而成為領先選手。
但今後不會那麼簡單。就連蘋果都跌倒了。席捲世界的汽車産業之變正在促使日本也採取國家層面的EV戰略和相應的舉措。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美洲總局編輯委員 阿部哲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