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為什麼不能撤資?
2015/10/09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據海內外媒體報道香港大亨李嘉誠正大規模從大陸撤資,不僅如此還將設立於香港的集團總部遷往開曼群島,一石激起千層浪,海內外輿論譁然。海外主流媒體都認為李氏撤資表明中國經濟真的出了問題。國內媒體在一開始保持沉默,但最終還是忍不住有人發表了《不能讓李嘉誠跑了》這樣有代表性的文章。
柯隆 |
對此一輪中國經濟的走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政府提供的數據證明經濟走勢沒有問題,雖然大環境不好,但上半年經濟增長仍然保持7%的增速。雖然有學者質疑政府發佈的宏觀經濟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但國家統計局的官員們還是堅持7%的增長數據可信。不久前,日經中文網發佈消息透露日本經濟研究中心通過克強指數(由鐵路貨物運輸、電力消費和銀行貸款的增加)推算實際GDP的增速約為5%。而美國更有分析人士計算説中國經濟的增速在0-3%。這些都是一些參照值,缺乏足夠的客觀性。
但今天的經濟增速比起3年前明顯減速,眼下的中國經濟不像有的官員和學者所説沒有問題,結構調整滯後帶來很多問題。如果希望改革紅利釋放正能量那就需要加緊改革。
再回來説説李氏撤資問題。官媒發佈的《不能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太讓人匪夷所思。我願意相信寫這篇文章的人是出於要求李嘉誠愛國,作為一個愛國商人自然不應該在國家經濟困難之時逃之夭夭。如果國家困難到不願意一個海外商人撤資,那就説明今天的中國經濟的確問題很嚴重。如果中國經濟真的如有些官員和學者所説沒有任何問題的話,那為什麼不讓一個海外商人撤資。無論怎麼説這都是一個吊詭的命題。
退一步説無論中國經濟是否真的陷入困境,我們都不應該譴責一個商人從大陸撤資,因為這是他的權力,就是中國政府也沒有權力去剝奪一個投資者的權力。我們怎麼可以隨隨便便將一個投資者送上道德法庭呢?市場經濟的一個原則就是市場的準入和退出原則上自由,我們不能説投資中國大陸就是愛國行為,撤資就是不愛國,商人的投資目的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那麼,商人根據什麼來決定去留?決定是否撤資?決定商人意志的無非是投資風險和利潤預期,商人並不一味地追求低風險,而是同時要看是否能夠實現高利潤回報。當然,投資者如果錯誤地判斷投資環境和宏觀經濟走勢,一定會自食其果。作為政策執行者不應該去警告投資者不該撤資,還是應該盡力改善宏觀經濟和投資環境。
記的不久前股市大跌,突然就有近一半的上市公司申請停盤,而且得到批准,這種做法完全無視了市場的規則。上市公司的規則是在有企業兼併等重大事宜的情況下可以宣佈停盤,我們很難想像一夜之間有近半數的上市企業進入兼併或被兼併狀態。政府不應該突然無視自己定下的規矩突然改變交易規則,這樣的話投資者就無是而從了。
李嘉誠是香港大亨,在一個透明的市場環境下他有自由決定和選擇投資任何市場,是賺是虧責任自負。政府只要沒有跟李嘉誠簽訂協議保證其投資收益,去留就是自由的。如果主流媒體上出現所謂《不能讓李嘉誠跑了》這樣論調的文章,那説明國內的主流人士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到底什麼是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自由。一個不自由的環境不會産生真正的市場經濟。當然市場經濟不是無政府主義,市場經濟一定需要透明的遊戲規則護航。那怕是政府不應該曲解市場規則。凡事人心向背至關重要,得人心處,市場繁榮,背人心處市場蕭條。解放初期我們曾看到那麼多愛國華僑紛紛回國做貢獻,結果有幾個有好下場的?改革開放初期,人們仍然抱著很高的期待值,真是百廢待興。但後來我們看到太多不盡人意的現象,更有甚者把黑白顛倒。
我無法獲得外逃資金的宏觀數據,但我觀察到不僅僅是外資,很多內資也在紛紛外逃。我們與其譴責這些外逃的資本家,不如反省一下我們的經濟改革和政策執行是否到位,有無缺陷。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