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1990年代初,世界銀行發佈了一份名叫《東亞的奇蹟》的研究報告,稱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奇蹟,也有國內的經濟學家模倣這份報告寫過《中國的奇蹟》的著作。什麼是東亞的奇蹟?所謂東亞的奇蹟就是靠比較優勢促進出口在最短的時間實現奇蹟般的經濟發展。後來普林斯頓大學的克魯格曼教授寫了一篇《夢幻的奇蹟》的論文,稱東亞的經濟奇蹟完全是幻想,不可持續發展,理由在於東亞的經濟發展完全依靠稟賦投入,並不伴隨生産效率的改善。一石激起千層狼,東亞很多教授跳起來反擊這位「帶有偏見」的美國教授。
|
柯隆 |
這場風波一直持續到1997年,這一年爆發了東亞貨幣危機,東亞的奇蹟終於告一段落,也許這場貨幣危機證實了克魯格曼教授的質疑,後來這位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雖然東亞的奇蹟告一段落,但是中國的奇蹟還在發酵。北大經濟學林毅夫教授就是早年撰寫那本《中國的奇蹟》的作者,近年來該教授一直充滿信心地預測中國經濟可以長時期保持8%以上的增長。我相信這位林教授的大膽預言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中國的政策執行者,雖然該教授從來沒有給出縝密的經濟學依據。過去5年,中國經濟出現明顯滑坡,2015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跌破政府樹立的發展目標7%,實際增長6.9%。最近該教授接受鳳凰衛視的採訪突然改口説:我預言的不是實際經濟增長率,是經濟增長潛力。
我們可以在網上找到這位教授署名的文章和中英文演講的視頻,似乎一直預言的就是經濟增長率,並不是什麼增長潛力。其實,預言嗎,很少人把其當真,就跟天氣預報一樣,從來就是一個參考,沒有人會因為你預告天晴,而實際下雨找你麻煩。問題是一個經濟學者不應該永遠報喜不報憂,你不對國家負責,至少應該對自己負責。被鳳凰衛視的記者問起現在的産能過剩問題,該教授特別強調,産能過剩並不能全部歸罪于那4萬億的財政政策。我不能不説,這位教授活得真累啊!
兩會召開,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告訴人們過去的一年裏經濟增長理想,結構調整取得很大進步,通貨膨脹控制在合理空間,云云。執政者有信心比沒有信心要好,能夠帶領人們去做夢也不錯,但一切豪言壯語都應該有證據支撐。過去3年,政策執行者一直在鼓吹去槓桿化,但從去年年底我們卻看到各地開始擴大槓桿吹大房地産泡沫,有媒體以《以去房地産庫存為政治任務》,據説有些地方零頭金都可以買房,我不禁要説,瘋了!
現在國內的政策層面似乎「僵屍企業」已經成了流行語,市場經濟怎麼會出現如此大面積的僵屍企業呢?試想如果一家民企資不抵債,恐怕一天都無法生存,它要是欠別的企業的錢,或者銀行的錢,一定會被告上法庭,拖欠工人的工資,工人一罷工,公司就得關門。只有國營國有企業才可能成為僵屍企業。
今天關閉僵屍企業,政府拿出財政資金,納稅人的錢是要救企業還是救職工,這些錢通過地方政府支付給職工,還是通過別的渠道支付,這裡面有很多講究。畢竟中國的政治體制很特別,如果有人膽敢站出來監督政府,那他一定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麻煩。據説政府將拿出1000億元出來補貼僵屍企業的下崗職工,這對於下崗職工當然是好事,但誰能保證這些錢都如數到位呢?
從表面上看,僵屍企業倒閉有可能催生一批新企業的誕生,這也許可以説是結構調整的進步。但實際不然,我們看到很多農民工從低附加價值産業離職以後並沒有順利再就業,原因是職業培訓沒有跟上。職業培訓應該是地方政府的工作,但地方政府並不關心下崗職工的職業培訓。地方的首長們對上(中央)説假話,對下維穩打壓。完了有相當一部分經濟學家報喜不報憂,打造出一個光明前景。説實話要想中國經濟真正好轉,必須正確認識今天所面臨的困難。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柯 隆 簡歷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靜岡縣立大學特聘教授。出生於中國南京。86年畢業於南京金陵科學技術學院日本專業,88年旅日後進入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學習,92年畢業後進入名古屋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深造,94年碩士課程(經濟學)畢業。98年10月,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2005年6月,同總研經濟研究所上席主任研究員。06年起擔任主席研究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