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很多年前(1990年代初)在名古屋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日本一家大報報社派給我一個工作,給從中國來的修學生做生活指導(counseling)。我沒多想就答應了這家報社,沒想到其中的麻煩會很多。
|
柯隆 |
日本的報業系統和中國的報業很不一樣。在日本,各大報紙有自己的送報系統,報社把報紙用卡車送到各各簽約的報店,報店負責給訂報的客戶送報。日本的報紙,有早報和晚報,一般來説訂早報的人家多,訂晚報的少。
我小的時候在國內,報紙是由郵遞員跟信件一塊送的,所以,每天11點左右,郵遞員騎著自行車來送信和送報。現在國內更多的可能是社區內的報點賣報,而不是送報了。
在日本送報的大部分是大學生等年輕人,不是什麼累活兒,但早報一般4點左右就起來開始送報,晚報是下午3點多,每天起早很辛苦。所以,日本的年輕人不願意去報店送報。對於報社來説,送報系統出了問題,報紙的發行就有問題了,於是,有的報社就到中國招募願意來日本留學的學生,這些學生通常不會日語,他們先到日本的日語學校學日語,這在日本叫修學生,1年以後如果考上大學,改稱留學生。
這家報紙跟某省的一個外派機構合作,招募了一些願意來日本的中國學生。等我和這些學生見面方知道是怎麼回事。原來這些學生的父母都是該省的廳局級幹部(當年),而他們自己由於家庭條件優越,沒有用功學習,耽誤了升學,於是家長們就聯合起來在政府下面搞了一個事業單位,專門外派「人才」。
這些幹部子弟來日本,對日本人生地不熟,有一家報社負責接受,那家長們也就放心了。日本的報社和一家中國地方政府的外派機構簽合同,接收中國的修學生,報社再把這些學生派給各各報店,報店負責提供住宿,提供早晚餐。中午飯,修學生們在日語學校買著吃。應該説這套設計在當時是「多贏」的,但這套設計要想成功有一個條件,就是這些學生要能夠吃苦。
我在第一次和我的指導對象們見面時就發現苗頭不對,有的學生趁沒人的時候來跟我説,要我多多照顧,以後去他的老家,他的父母會很好的接代我,云云。我自然是感謝他們的好意,但我不知道如何照顧他們,説實話沒人能照顧他們,只要他們好好送報,好好學習,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遺憾的是這些在家被嬌生慣養的年輕人無法忍受每天早起的痛苦。在國內沒有好好學習的學生到日本來突然回心轉意,好好學習,也沒指望。
開始送報不久,有的學生就開始偷懶。日本的有些老公寓沒有電梯,需要他們爬樓梯到3樓或5樓。這些學生在一起的時候就互相交換情報,有的説,我負責的地盤,很少樓房;另一個就覺得很委屈説:我的地盤裏有好多樓房,每天要爬樓,累死了。從中國來的年輕人突然發現了報店對他們不平等,就來找我訴苦,要我説情關照他們。結果當然是無法改變的。於是就有學生不把報紙送到公寓的樓上,他們可能在送報途中把報紙扔了。人家訂報的客戶早上起來要看報,發現報紙沒送到,就打電話給報店,立馬就被店主發現,又是一件麻煩事。
另一次,他們其中的一個在地鐵車站口看到一輛沒有鎖的自行車,就騎回去了。不巧在路上被警察攔住,一盤問,發現自行車不是這個學生的。這在日本算盜竊。外國人在日本犯罪是要遣返回國的。報社很狼狽,跟警察反覆解釋,好説歹説,最後,在派出所做了筆錄,下不為例才被放了回來。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