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和技術、創新和創業
2017/09/14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我們中國人有時候會將一些貌似相近的詞彙隨意地結合在一起,一個典型的事例就是科技,所謂科技實際是科學和技術合成來的。比如中國有很多科技大學,其實,將這兩個貌似相近的詞綁在一起,細想起來有一點啼笑皆非。科學來自英文的science,也就是五四時期所説的賽先生;技術來自英文的technology。泛泛地説,大學的理科應該是學科學的,而工科應該是學技術的。
同樣,創新和創業也不是一回事,創業為了利益最大化,創新的目的不完全為了錢。創業不一定要創新。那麼,中國人最擅長什麼,最不擅長什麼,搞清楚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
學技術可以直接帶來利益,所以,中國人普遍有動力學技術。創業也一樣,80年代初,個人還不能自由創業就有很多人下海,做倒爺,後來這些人成了業主,有的生意做的還有模有樣。
但説到理科,説到創新,那就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付出心血的了。改革開放以前的傳統教育通常教育年輕人為事業獻身,或獻出青春。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社會和中國經濟迅速貨幣化,凡事都要用金錢來衡量一下。其實,這種趨勢也是無可厚非的。但這種趨勢成了社會的主流,那我們的社會誰還去研究與收入沒有直接關聯的科學呢?
也許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太快,今天的中國人面對激烈的社會變化都會抱一種邊走邊看的態度,因為明天的中國社會是無法預見的,所以,很多中國人會想,別人能過得去,我也能。也就是説似乎中國人的命運並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正因為如此,中國社會總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現象,一個流行的事物很快會成為一個社會現象,但同時也會突然消失。
也許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個人比較喜歡一種嫻靜的生活,而做研究的人要看清楚一件事物的本質必須對被觀察的對象做細心而全面的考察,人云亦云者不適合搞研究。我們的民族不缺天才,但問題是現在的社會氛圍使得大家都無法靜下心來。
我們的社會有一種助長浮躁的社會氛圍,那就是自上而下地説大話和空話。從小中國人在學校裏就被教育成立大志的習慣。其實,傳統上説中國人有一種非常好的習慣,叫做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而我們日常看到的都是大處著眼,我們很少看小處著手。
每到年初,各個單位都要求其大家立志般的樹立工作目標。到了年底做總結,目標其實沒有實現,結果就用一些模糊的語言來一言以蔽之。企業如此,官場尤甚。久而久之,我們的社會就成了一個説話可以不負責任的社會了。
其實,無論是研究科學還是創新,都需要腳踏實地的態度和作風。現在看民國初期的文人和學者,無論是他們的為人還是學風都很踏實,雖然他們的學識深淺不一。
進一步想下去,為什麼今天的中國社會如此浮躁呢?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