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不去俄國之後
2015/05/1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迪:據説,圍繞是否出席5月9日紅場閱兵式,安倍晉三到最後一刻才放棄。閱兵次日,習近平與普丁並排而坐、親密交談的照片出現在日本報紙。有媒體説習普會「動搖國際秩序」,如安倍出席,那這個標題究竟應怎麼寫呢?想到此不覺莞爾。
這是習任國家主席後第4次訪俄,這次訪俄,習普再次會談。有人説這是兩人這兩年的第11次會談。這次閱兵,西方陣營集體抵制,但一樣的行動,卻不一樣的心情。我能理解安倍的糾結,莫斯科去或不去都難。
劉迪 |
習近平、普丁這兩個世界最有權力的人會面,他們談什麼?習普要談的應該很多。國際秩序、經濟結構轉換、能源交通基礎建設等等,都是兩人的話題。普最關心的,無疑是解除美國的封鎖。習近平最關注的,是把「一帶一路」帶到中亞、歐洲。中俄兩國合作,必將在歐亞大陸建成一個廣闊的市場,一個新增長極。
習近平普丁兩人,都是各自國家傳統的繼承者。兩國同屬大陸國家,擁有中央集權傳統。普習兩每人平均肩負巨大民望,同時面臨內外巨大壓力。他們各自擁有自己國家改造計劃,堅定不移。儘管兩國「戰略夥伴關係」日益深化,「達到歷史最高水準」,但兩國並無結盟意願,更無計劃。人們注意到,5月9日這天,中國大陸媒體並未實時轉播紅場閱兵,而是採取靜止畫面、記者口述等間接方式報道。這可以有很多解釋,其中之一,奉行全方位外交的中國,不想過於渲染中俄關係。當然中俄結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但雙方都否定了這個選擇,這説明兩國政治理性的成熟。在這一節點,不逼中俄結盟,對第三方政治智慧也是考驗。
日俄關係,自日俄戰爭後從未好過,但安倍普丁兩人個人關係例外。有人説,安倍普丁曾達成「北方四島」歸還方案密約,但因美國干涉夭折。雖然此事無法確認,但安倍很想去紅場坐在普丁旁邊這個事實確鑿無疑。但他的訪俄努力,在最後一刻放棄,這説明他最重視的,還是美國的感受。
對於俄國,日本至今心存恐懼,對中俄接近,日本輿論也有戒心。那麼,對他者的疑慮、戒心,究竟應採取什麼態度呢?當今世界,消除國家之間、人民之間的疑慮、恐懼,最好的辦法不是抵制、禁運、封鎖,而是彼此交流、增加互信。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安倍真去了莫斯科,日本媒體對閱兵、對習普會,恐怕就會是另外一種寫法。
好多年前,有一日本人説,他正在研究建一海底隧道連接日韓兩國。他設想,從東京乘鐵路穿越這條隧道經朝鮮半島、中國、中亞、俄羅斯直抵西歐。不久前我見到他,説這個工程,他認為在21世紀的現在,不論技術還是資金都沒有問題,最關鍵的還是日韓關係、東亞局勢。他的夢想是否能實現呢?
對於如何處理與大陸國家的關係,日本一直非常糾結。贊同派認為日本的未來須與亞洲同命運,而另一派則強調日本的「海洋國家」特性,呼籲日本與歐美結成「海洋國家同盟」,甚至再來一次「新脫亞」。事實上,上述兩種思考的矛盾,反映出日本外交政策的困難。今天,中國正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目標。中國日益深入參與地域及世界規則的制定。另一方面美國儘管經濟力量相對下降,但仍擁有強大的軍事機器。面對這個迅速變化且複雜的世界,日本外交政策需要想像力。
「5.9閱兵」已是俄羅斯民族自豪的象徵。拒絕訪俄,美國雖然很爽,但卻觸怒了安倍的朋友普丁。另一方面,儘管安倍在美大談日美價值觀的一致,但卻無法拂清很多來自美國的懷疑。例如安倍政治宣言中提出「擺脫戰後體制」,而這個「戰後體制」,恰恰建立在美國價值觀基礎之上。
日本外交以日美關係為基軸,日本歷屆政府,都要遵守這個原則。有段時間民主黨曾提「日美中正三角形外交論」,但不久即被抹殺,自己也下了臺。這説明了日本的政治現實。而另一方面,「日美關係搞好了,日本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也未必就好」也是現實。今後,對日本來説,找到一個日美基軸外交與鄰國外交的平衡點,是一個要用心的工作。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劉 迪 簡歷
杏林大學綜合政策學部教授,專欄作家。哈爾濱人。早稻田大學法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修了(法學博士)。曾任人民日報國際部編輯記者、早稻田大學外國人研究員等。著有《現代西方新聞法制概述》、《三味日本》等。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