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轉向純電動車面臨「中國門檻」
2018/03/23
全球各國和地方政府的環保規定正在推動汽車産業轉向電動化。除了抑制溫室氣體排放之外,城市地區的大氣污染問題也起到推動作用,其中對汽車廠商來説構成沉重課題的是,作為全球最大市場的中國的政府規定。中國除了規定嚴格之外,還透露出優待國內企業的色彩,外資要挑戰的門檻很高。
![]() |
正在銷售的比亞的純電動汽車「宋EV300」 |
「我們在中國市場犯了錯。低估了新能源車(NEV)的重要性」,平時顯得樂觀的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FCA)首席執行官(CEO)塞爾吉奧·馬爾喬內3月6日在日內瓦國際車展上罕見表達了反思之言。
馬爾喬內考慮的是中國將於2019年實施的「新能源車積分」制度。汽車廠商必須根據在中國的産量和進口量,製造和銷售一定比率的新能源車。
飛雅特克萊斯勒通過與廣州汽車的合資公司銷售「飛雅特」和「Jeep」品牌汽車。2017年兩個品牌的銷量達到約20.5萬輛,同比增長4成。不過,飛雅特克萊斯勒現在的産品線中沒有能被認定為新能源車的純電動汽車(EV)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如果繼續缺乏新能源車,該公司將在全球最大市場中國面臨不利局面。
技術進步沒有規定出台快
「吉普牧馬人(Jeep Wrangler)」稱得上是SUV的代名詞,這款車也不例外,飛雅特克萊斯勒計劃到2020年在吉普牧馬人系列中增加插電式混合動力版本。
各汽車廠商正在被環保規定所驅使。2017年12月,豐田社長豐田章男宣佈與松下在車載電池領域展開合作。豐田章男表示,「電池的開發速度沒有趕上規定出台的速度」,對技術進步和環保規定加強的不匹配顯示出危機感。
在環保規定加強的背景下,對汽車廠商影響巨大的是中國。根據中國的新能源車積分制度,車企需要根據在華産量和進口量取得相應的「積分」,要求的標準還將分階段提高。
以2017年在華産量達到144萬輛、創出歷史新高的本田為例,據三菱東京UFJ銀行的估算,即使通過能獲得最多積分的純電動汽車來抵消,到2020年也需要每年生産5萬輛以上純電動汽車。
本田2018年將以小型SUV為原型推出純電動汽車。不過,即使是日産2010年就已推出的純電動汽車「LEAF(中國名:聆風)」,全球累計銷量也不過30萬輛。三菱東京UFJ銀行的調查官黑川徹表示,「對各車企來説,跨越阻礙並不輕鬆」。在日本車企中,日産包括在中國的當地品牌在內,2018~2019年將推出6款純電動汽車,豐田到2020年也將推出純電動汽車。
令人渴望的「車牌照」
日産負責中國業務的專務執行董事關潤盼望該公司自主開發的混合動力技術「e-Power」能被認定為新能源車。關潤表示,最想要的是汽車牌照。總之,希望被排除在限制發放牌照的對象之外。
![]() |
日産社長西川廣人發佈新型「聆風」(2017年9月6日,千葉市幕張國際會展中心) |
中國交通擁堵嚴重的大城市通常限制對普通汽油車等發放牌照。抽籤和拍賣的中籤率還不到1%。但如果是新能源車,只要等待一段時間,即可不受限制地獲得車牌。
日産的e-Power通過引擎發電、以馬達驅動汽車,因此目前和汽油車一樣是限制發放車牌的對象。但關潤表示,由於不是通過引擎驅動,結構和純電動汽車相同。希望被排除在牌照限制對象之外,正展開談判。如果獲得認定,日産將能爭取到那些既想獲得汽車牌照又對純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等感到不安的消費者。
有關規則的博弈已拉開序幕
英國調查公司IHS Markit的分析師王珊指出,新成立的僅生産新能源車的公司正在增加。此前,外資在中國生産和銷售汽車時的合資夥伴僅限2家,但如果生産新能源車,則允許尋找第3家合資夥伴。德國福斯與安徽江淮汽車組建了純電動汽車合資企業,江淮成為大眾在華的第3家合資方。美國福特也和眾泰汽車就建立純電動汽車合資企業達成協定。法國雷諾-日産聯盟宣佈,攜手東風汽車設立純電動汽車專門企業。
此外,看好商機的中國初創企業也越來越活躍。1月,純電動汽車初創企業「奇點汽車」的第1家門市在北京隆重開業。年內計劃增加至20家。2018年內將委託江蘇省的汽車廠商代工、啟動SUV車型「iS6」的量産。奇點汽車還在美國矽谷建立了自動駕駛研發基地,該公司的CEO沈海寅表示,將不斷增加iS6的功能。
另一方面,中國對於外資廠商的警惕感也在提高。據報道,2017年夏季,大眾希望讓自身與江淮汽車的合資公司開發的新能源車使用「西雅特(SEAT)」品牌,但遭到了中國政府的反對,此事受到關注。西雅特品牌歸屬於大眾的西班牙子公司。此舉被解讀為,為了保護國內企業中國限制使用外資品牌。
車企成本增加
對於眾多現有車企來説,目前純電動汽車是在相關國家維持業務所需的成本。純電動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價格昂貴,如果要維持不遜色於目前引擎汽車的續航性和性能,包括開發費在內的負擔巨大。
2月,銷量和營業利潤雙雙創出歷史新高的德國戴姆勒的財報發佈會上沒有興奮感。戴姆勒2018年的銷量預計仍將增長,但利潤卻無法增長。這是因為電動化等前期投資將增加。從設備投資和研發費用的合計來看,2018年和2019年的平均金額預計比2017年的實際金額增加5%,達到163億歐元。比過去5年的平均水準增加3成。
如何克服環保規定加強這個課題?本田將在2021年度之前關閉埼玉縣狹山市的狹山工廠,將功能集中於寄居工廠。其意圖之一是著眼於電動化,希望集中在一個地點磨練高效的生産模式。本田社長八鄉隆弘強調稱,「電動化需要在全球範圍基於共通性高效地推進」。
汽車産業時常受到環保和安全規定、貿易政策的大幅影響。在解答全球環保規定、消費者動向和競爭環境這一多元方程式的過程中,哪家企業能在紅海市場(Red Ocean,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仍然看不清楚。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古川慶一 中藤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