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為何選擇在美國挑戰車載電池自主生産

2021/10/20


      豐田將啟動第一座自主車載電池工廠的建設。不過,地點選擇的不是總部所在地日本,而是賺到營業利潤約3成的美國。美國拜登政權接二連三地推出主要針對純電動汽車(EV)的電動汽車支援政策,但豐田具有優勢的混合動力車(HV)屬於對象之外。在全球汽車廠商聯袂在美國加強純電動汽車投資的背景下,豐田有可能落於人後。因此,自主戰略將成為豐田在純電動汽車市場發起反攻的關鍵。

    

      豐田10月18日宣佈於2030年之前在美國向純電動汽車等車載電池的本地化生産投入34億美元。計劃首先在2025年之前新建車載電池工廠。

   

豐田的純電動概念車(REUTERS)

  

      「拜登是認真的」,豐田為美國拜登政權的政策而感到吃驚。拜登總統推出1740億美元純電動汽車援助措施等,對電動汽車的普及持積極態度。不過,雖然提出到2030年使新車銷量一半改為電動汽車的目標,但作為豐田優勢的混合動力車卻被排除在外。援助措施帶來的益處有限。

   

      一方面,通用汽車(GM)和福特汽車4月以後相繼宣佈推進電池投資等。競爭對手正在加快轉向純電動汽車。

     

  

      豐田2021年4~6月的美國乘用車銷量首次躍居首位(按季度計算)。不過,豐田卻普遍存在一種危機感,那就是認為自身跨過數次危機、不斷獲得的市佔率因純電動汽車而可能在一瞬間被奪走。豐田相關人士表示,「從(電動汽車在市場上浸透的)2030年倒過來算,或許現在是已經是最後的時機」。

     

      豐田將首次啟動「自主」的電池生産。但此次並未攜手多年來圍繞電池生産展開合作的松下。原因何在呢?

 


      豐田內部有聲音認為,2020年啟動的豐田與松下的電池新公司「在成立方面耗費了時間」(相關人士)。在競爭對手紛紛湧向美國的背景下,已經不允許計劃推進遲緩。似乎是出於豐田集團單獨行動會更加靈活的考慮。

  

      背後還具有對抗美國純電動汽車大企業特斯拉的含義。特斯拉在美國攜手松下生産鋰離子電池。假設豐田和松下的生産量在美國加起來,在資材採購等方面容易産生規模優勢,這反而有可能有利於在純電動汽車領域領跑的特斯拉。

    

  

      豐田此次取代松下而選擇的合作夥伴是旗下公司豐田通商。該公司在鋰等電池所需的資源開發和採購方面具有優勢,能將供應鏈風險控制在最小限度。

 

      電池技術的積累也將對「自主」構成支撐。從作為新一代電池代表、各公司加快開發的「全固態電池」來看,豐田走在世界最前列。日本國內證券分析師表示,「如果從電池開始進行自主生産,降低成本的空間巨大,成本優勢將增加」。

 

      不過,在世界汽車廠商之間,攜手電池企業進行生産是普遍採用的方式。原因是不像豐田那樣擁有技術,但具有能減輕投資負擔的優點。

  

      通用汽車正攜手南韓LG化學的電池子公司LG能源解決方案,在美國2個地點建設合資工廠。福特則與南韓SK合資在美國的田納西州和肯塔基州建設電池工廠。合作對象主要是南韓和中國的電池企業。

 

      在此背景下,豐田將通過自主的垂直整合模式,挑戰美國電動汽車市場。豐田高管充滿信心地説「或許有必要設想所需的電池量也將增加的情況」。不過,在屬於汽油大型車大國的美國,電動汽車能否像美國政府和汽車廠商所期待的那樣普及,仍是未知數。如果需求預期落空,蒙受的投資損失也會很巨大。

 

      豐田計劃到2030年在全球範圍銷售200萬輛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車(FCV)。將在美國計劃把電動車提高至7成。電池的自主生産的成敗也將在2030年看到結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