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發生的重大火災爆炸事故中,有毒物質「氰化鈉(sodium cyanide)」是否會出現擴散的擔憂不斷升溫。氰化鈉從口中攝入後會引起中毒,攝入量達到150~200毫克便能致死。
在日本,氰化鈉是《有毒物質以及劇毒物質取締法》指定的有毒物質。氰化鈉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酸發生反應會産生易燃的劇毒物質氰化氫。
雖是危險的劇毒物質,但是其産業用途卻十分廣泛。日本鹽工業會(Japan Soda Industry Association)統計顯示,2013年度的日本國內産量約為1萬2千噸。其中1萬噸用於出口,其餘的被用於化學品、醫藥、農藥的原料、電鍍加工和黃金冶煉等。在日本國內,旭化成化學、昭和電工和日本曹達三家企業在銷售氰化鈉。
為了確保安全,日本規定生産商有義務向客戶提供安全數據表(SDS)。據稱,安全數據表中會詳細紀錄氰化鈉的特性、使用、保管和廢棄等注意事項,以及發生火災和洩漏事故時的對策。此外還將寫明相關法律和條款。生産商負責記錄安全數據表的提供對象,定期確認應對狀況。
中國應該也存在嚴格的管理制度。但在針對日本的化學行業人士的採訪中,日本的相關人士紛紛對此次爆炸事故表示「難以置信」。其原因在於除了管理不善外,滅火應對舉措也不當。爆炸現場被認為存在多種金屬鈉之類的遇水後將加速産生化學反應的物質。在日本,消防員在滅火之前必須進行安全確認。
面對熊熊燃燒的大火,現場的消防員或許沒時間進行確認。但由於是危險物質,避免事故發生的管理體制和事故發生時將危害減到最小的對策不可或缺。這或許是支撐化學品企業存在的重要要素。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三輪恭久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