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爭奪外國勞動者使出「窮極之策」?
2024/03/07
日本政府向自民黨提出了外國勞動者在留資格「特定技能」的接收人數框架。自2024年起的5年內計劃接收82萬人,達到目前的兩倍以上。與同樣面臨人手短缺問題的其他國家爭奪人才的競爭將變得越來越激烈。日本的當務之急是完善旨在成為「被(人才)選擇的國家」的支援措施。
![]() |
日本政府3月6日前向自民黨的工作組表示,將擴大外國勞動者的接收人數,並獲得同意。從具體人數來看,建築業等日本國土交通省主管的領域為18.2萬人。製造業等日本經濟産業省主管的領域為17.3萬人,包括護理在內的日本厚生勞動省主管的領域為17.2萬人。
各個數字的計算方法是,先根據各行業的增長率和需求等,算出人數缺口,然後減去可以通過努力確保人才和提高生産效率來解決的人數。
受到急速少子老齡化負面影響的日本地方城市叫苦不迭。福岡縣鋼結構工業會3月4日向日本法相小泉龍司提交了有關特定技能在留資格的建議書。其中訴苦稱:「即便採取引入最尖端技術等措施,也很難確保所需要的人才」。
日本厚生勞動省公佈的2023年10月的外國勞動者大約為200萬人。據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等估算,要在2040年實現1.24%的年均增長目標,需要674萬名外國勞動者。
日本政府的方針是,除了特定技能之外,還將結合使用代替技能實習的非熟練勞動者新制度「育成就勞」等,來增加接收人數。即便如此,仍不足以維持日本社會的功能。
![]() |
日本政府在啟動特定技能制度的2019年設定了34.5萬人的接收人數框架。截至2023年11月,實際在留人數僅達到約20萬人。
在留人數增長乏力的主要影響因素是新冠疫情。護理和農業等領域接收在海外接受考試後入境的勞動者的引進工作陷入停滯。熟悉外國人雇用情況的律師杉田昌平指出:「新冠疫情導致勞動力輸出國家的考試延遲實施,操作方法的確立和制度的滲透不夠充分」。
原因也不能只歸咎於疫情。行政上的應對及接收企業負擔大的現狀也存在課題。在住宿領域從事外國人才介紹的Dive(東京新宿區)的菅沼基指出原因在於向入管提出申請的人數增加。他説:「申請結果出來需要很長時間,等待入境和等待變更的人很多」。
![]() |
在日本的餐飲店工作的獲得特定技能資格的越南女性(東京都千代田區) |
特定技能不同於技能實習,不存在作為接收窗口的監理團體。接收企業有時要自己提供實習和日語教育的支援。
日本必須與各國爭搶外國人才。澳大利亞和南韓也在積極推出獲得外國勞動者的政策。
日元貶值及相對低的工資水準正在拖累日本成為「被選擇的國家」。日本要在工資方面努力提高吸引力,並且完善讓外國人適應職場及支援生活環境的政策。
以特定技能來日本的勞動者按國籍來看,越南籍最多,其次是印度尼西亞籍和菲律賓籍等。以文化和習慣不同的東南亞為主。
構建工作上出現麻煩時的支援體制及日語學習環境不可或缺。要想與日本人共生,需要日本地方政府與當地企業一起建立後援體制。
從比較各國共生政策的移民融合政策指數(MIPEX)2020年版的綜合評價來看,日本在56個國家中僅排在第35位。瑞典排在第一,日本落後於在亞洲排第18的南韓。
圍繞擴大特定技能接收框架,在日本自民黨部會上沒有出現明顯的異議。這反映了如果不依賴外國人才,日本的地方經濟就越來越難以轉動起來的現狀。
特定技能制度:是日本接收擁有一定專業性和日語能力的外國人才的制度,始於2019年。從國外入境日本時,如果技能和日語考試合格,可以獲得最長在日本居住5年的「1號」資格。另外,如果滿足條件,可以獲得更新在留資格無限制的「2號」資格。可以攜帶家人,將來還可以申請永住權。
目前,特定技能面向人手嚴重短缺的12個領域。日本政府計劃新增加計程車及大巴駕駛員的「汽車運輸」、列車乘務員的「鐵路」等4個領域,變成16個領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