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本輪經濟擴張期于18年10月終結
2020/07/31
日本內閣府7月30日將2018年10月認定為從經濟擴張期轉向衰退期的「轉捩點」。本輪復甦期自2012年12月開始,持續時間為71個月,為二戰之後第二長,但期間的經濟增長率與過去的復甦期以及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明顯較低。這反映出了一種現狀,即日本企業和政府在應對全球推進的數位革命方面落後於人,通過投資和放寬限制來提高生産效率的舉措處於停滯狀態。
日本內閣府經濟社會綜合研究所召開了由經濟學者和經濟學家等組成的「景氣動向指數研究會」,判定2018年10月為「高峰」。
戰後日本經濟從「低谷」到「高峰」的最長復甦期是2002年2月到2008年2月的「伊奘冉景氣」。本輪復甦期的長度不及「伊奘冉景氣」。
![]() |
在本輪復甦期中,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年增長率僅為1.1%左右。遠低於高速增長時代的1965年到1970年的「伊奘諾景氣」(11.5%)和始於1886年的「泡沫景氣」(5.3%),也低於「伊奘冉景氣」(1.6%)。
日本的增長率也低於同期的很多已開發國家。美國的年均增長率為2%以上,英國為2%左右,德國為1.5%~2%(不含)。南韓保持了3%左右的增長率。
日本岡三證券的愛宕伸康針對日本在復甦期內經濟增長率持續處於低水準表示,「由於人口減少等原因,對經濟增長的期待降低,貸款進行設備投資的企業減少」。
數位領域的投資對21世紀的競爭起到關鍵作用,日本對這方面的投資很消極。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2000年到2017年,美國的IT投資額增加6成,法國翻了一番,而日本卻減少2成。
日本通過線上講座等提高技能的成人只有36.6%,低於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值(42%)。IT方面的落後影響了勞動生産效率,2018年日本在成員國中排名第21位,與美國(第3)、法國(第8)、德國(第13)存在差距。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