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地時間9月23日于紐約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上,此前對應對全球變暖態度消極的中美兩國,對參與建立應對氣候變化新框架顯示出積極姿態。談判呈現中美兩大國主導的格局,各方為在明年年底之前達成協定加緊行動。日本卻尚未確定能源政策,行動顯得遲緩。
「我們不是為了談判而來,而是為創造歷史而來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如此要求各國表明態度。
儘管中美此前一直對在《京都議定書》框架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削減目標保持距離,但此次引人注目地展現積極姿態的當屬中美兩國。美國總統歐巴馬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進行了會談,呼籲「美國和中國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和溫室氣體排放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應負起特殊的責任」。
張高麗也在演講中強調將積極履行責任。關於減排目標,張高麗宣佈「中國將儘快提出2020年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碳排放強度要顯著下降」,並承諾「努力爭取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儘早達到峰值」。改變了以往為優先發展經濟而將「單位GDP(國內生産總值)碳排放強度」作為減排指標的消極態度。提出將在明年3月底之前公佈具體減排指標的方針。
接替《京都議定書》框架的應對氣候變化新框架為了將所有國家都納入其中,提出各國自主公佈指標並開展減排的方針。合計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約40%的中美兩國顯示出積極姿態,這將大大推動談判的進程。
歐巴馬總統希望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自己總統生涯的遺産。另外一個背景是,在美國,比煤等的碳排放量少的頁岩氣産量在不斷增加,估計今後可減少碳排放。
中國要想實現習近平政權提升經濟發展水準的目標,就離不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國總理李克強指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節能減排」。將氣候變化談判作為外在壓力,為碳排放設定上限,以此發展壯大環保節能産業,使之成為新的增長領域,就是中國政府的真實目的。
但是歐巴馬政權的減排目標能否獲得國會支援尚不明朗。而中國視從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獲得援助的情況不同,也有可能採取後退措施。
(川合智之 紐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