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美國向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發動空襲,各國出現了積極加入意願聯盟的動向。這是因為美國總統歐巴馬首先將此次空襲定義為外界很難持反對意見的「反恐」,而不是糾結于在敘利亞領土上空襲等個別問題,借此來呼籲各國給予支援。以聯合國為舞臺爭取多數支援的工作已經奏效,逐步跨越了國際輿論這道門檻。
「為對抗‘伊斯蘭國’的威脅,國際社會必須開展合作。僅靠這一決議還遠遠不夠」,在9月24日的聯合國安理會首腦級特別會議上,為通過成員國有義務對參加「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的本國公民進行處罰的決議案,歐巴馬發表演講,強調了上述內容。
如果成員國不制訂國內法律,由104個國家聯名提案的決議將會效力減半。從敦促各國加以應對,提及決議案之後的發言可以看出,歐巴馬十分自信。他在此之前的一般性討論中進行發言,提到「甘迺迪總統曾説過‘恐怖分子是不可能勝利的’」,搬出了至今仍深受人們喜愛的甘迺迪總統,可以看出其顧忌美國輿論的姿態。
9月24日,英國也轉為準備參加對在伊拉克的空襲,首相卡麥隆在演講中表示,為尋求國會的批准,將於26日召開緊急會議。荷蘭與比利時兩國政府也將在伊拉克境內對「伊斯蘭國」展開空襲,預計將分別派出6架F16戰鬥機。
對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各國和已加入敘利亞空襲的沙烏地阿拉伯等阿拉伯各國,在聯合國大會召開之前,歐巴馬總統和國務卿克里已特地前往做足了工作。美國借助聯合國舞臺向國內外開展輿論工作,正在逐步實現其最初目的。
不過,即便參加對「伊斯蘭國」的空襲,也沒有國家會派遣地面部隊,就連美國自己都已否認派遣。意願聯盟發動的空襲雖然給「伊斯蘭國」造成了初步打擊,但要想徹底剷除混雜于市民當中的「伊斯蘭國」,地面戰將不可避免。
美國對敘利亞反對派「敘利亞自由軍」寄予厚望,但其目前尚不具備與「伊斯蘭國」對等作戰的能力。事到如今,即便提供武器援助,加強軍事訓練,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歐巴馬總統雖已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但如果像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那樣陷入艱苦的地面戰,飄忽不定的國際輿論將有可能轉向。
(吉野直也 紐約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