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政權定位為最優先課題的安全保障相關法案在6月1日的眾議院和平安全法制特別委員會,結束了開局論戰。成為主要爭論焦點的是行使集體自衛權以及自衛隊向他國軍隊提供的後方支援具體將在何種程度上得到允許?日本政府希望根據政府的自由裁量靈活決定,而在野黨則要求明確畫出明確的區分,雙方展開了激烈爭論。
此次法案的關鍵點是,即使日本沒有遭受直接攻擊,在他國遭受攻擊的情況下也允許行使展開反擊的「集體自衛權」。只要滿足(1)相當於日本遭受到「存立危機事態」;(2)沒有其他適當手段;(3)行使必要最小限度的實力這3個條件,就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關於是否符合這3個條件,將由日本政府對攻擊國家的意圖和能力等作出綜合判斷。
在野黨指責了這種判斷標準的模糊不清。什麼情況屬於日本遭受到存立危機事態?是否存在進入他國領土和領海的情況?如果存在,具體將是何種情況?這些問題成為爭論焦點。
安倍6月1日解釋了原則性立場,稱一般情況下不會以參加戰鬥為目的、在他國領土和領海行使武力。同時再次重申,作為例外情況,在中東荷姆茲海峽進行掃雷行動作為「被動且有限的行為」將得到允許。
安倍表示,作為政策判斷目前設想的情況僅包括中東的掃雷行動。不過,作為法律理論,日本政府方面留下了允許攻擊敵國彈道導彈發射基地等的「攻擊敵方基地」的餘地,也沒有完全排除為保護美國艦船而進入他國領海的可能性。
例外情況是否會進一步增加?能在多大程度上明確具體案例?這些問題將成為今後的焦點。
日本在野黨不少觀點認為「難於理解」的是,由「周邊事態」改為「重要影響事態」。關於自衛隊可提供後方支援的地區,取消了「日本週邊」這一事實上的地理限制。
安倍晉三在6月1日的答辯中表示在中東和印度洋等地發生嚴重的武力衝突時,可能會符合適用條件,首次列舉了具體的地區。5月28日還提到了南海。為了保護海上交通線,日本可能為美軍等在中東及南海的海上軍事作戰提供後方支援。
「風險一點都不會增加嗎?」日本在野黨民主黨後藤祐一6月1日就自衛隊擴大活動範圍給隊員帶來的危險性,質詢了防衛相中谷元。日本政府對此表示,將通過部署隊員以及開展教育訓練等強化運用,以確保安全,不認為風險會增大。中谷還強調,「自衛隊員會在沒有受到攻擊的安全場所進行相關活動,這點沒變」。
安倍最初表示,自衛隊的活動範圍擴大與隊員面臨的風險「沒有關聯性」,但在5月26日的眾院大會上改變態度,稱「會留有風險」。6月1日,有自民黨議員指出,「存在風險增加的可能性已是事實」。日本政府與執政黨議員的觀點出現不同估計今後將成為在野黨的重點追問對象。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