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波昂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遺産委員會7月5日決定將日本推薦的「明治日本産業革命遺産」(福岡、長崎等8個縣的23處設施)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繼富士山(山梨、靜岡縣)、富岡製絲廠和絲綢産業遺産群(群馬縣)之後,日本連續3年申遺成功,日本國內的世界遺産已達到19項。
 |
作為明治産業革命遺産構成設施的「端島炭坑」(通稱:軍艦島)(kyodo) |
關於明治産業革命遺産,原本預定4日進行審議,但是由於與南韓的協商陷入僵局,審議被推遲至5日,南韓主張其中7處設施曾在二戰時期強徵朝鮮半島的勞工。
在之後的協商中兩國達成了共識。在委員會上日本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部大使佐藤地表示:「曾有大量朝鮮人等,在違反其意志的情況下在嚴酷的環境下工作」,提出設置紀念設施以紀念遇難勞工。南韓也表示出支援態度,最終大會一致決定將明治産業革命遺産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南韓原本持反對態度,不過在6月的日韓外長會談中,兩國就互相支援對方的申遺項目達成共識。但是對於計劃在委員會上就徵用的「強制性」進行發言的南韓,日本方面要求修改內容,兩國不得不持續進行協商。
明治産業革命遺産由日本福岡、佐賀、長崎、熊本、鹿兒島、山口、岩手和靜岡8個縣11個市的23處設施構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