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諾貝爾獎中,除了生理學或醫學獎,日本人還獲得了物理學獎。在科學技術的全球性競爭中,雖然日本的地位出現動搖,但是再次讓世人意識到日本具備可以讓科學家致力於基礎研究的環境。
日本在2000年之後獲獎者尤為多。以憑藉導電性高分子的開發獲得化學獎的筑波大學名譽教授白川英樹為開端,接連有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日本成為諾貝爾獎的常客。
從自然科學的3個部門來看,16年來日本的諾貝爾獲獎者包括美國國籍的南部陽一郎(已去世)和中村修二在內,合計達16人。和2000年之前只有湯川秀樹博世(1949年,物理學獎)等5人獲獎相比人數大幅增多。
雖然與獲獎者超過50人的美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是日本已經超過曾有多人獲獎的英法德,獲獎人數排名世界第2位。
中國等國家正奮力直追,經濟增速放緩的日本最近出現重視實用化研究的趨勢。年輕研究者在大學的職位也很有限。
日本文部科學省為了促進國內大學的科學研究引入了各種各樣的挑戰學科間國際共同研究的項目。
在大學的國際性排名方面,雖然日本的排名有所下滑,但是也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例如出現了新一代的優秀領軍人物。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永田好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