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歐洲的關係進一步拉近。在英國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英國首相卡麥隆10月21日下午(北京時間21日晚)舉行會談,就強化英國計劃的核電站引入中國製造的反應爐等基礎設施合作達成了協議。注重實際經濟利益的歐洲國家與對中國強化海洋戰略加強警惕的日美之間,對華政策的立場有著明顯差別。
 |
習近平與卡麥隆握手(RETERS-KYODO) |
習近平在推進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新絲綢之路)構想方面,非常重視歐洲的作用。尤其是英國於今年3月在西方國家中率先宣佈參加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
中國積極拉攏英國的原因在於,對於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貿易協定——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在日本和美國的主導下達成基本協議感到焦慮。中國很難儘快加入TPP,如此下去,在太平洋地區可能面臨經濟方面的孤立。中國希望擴大對歐洲的影響力,以此作為牽制日美的籌碼。
另一方面,英國希望將中國的投資資金用於本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法國和德國等紛紛加強與中國的商貿關係的背景下,英國不希望輸給他國。
英國首相卡麥隆在與習近平舉行首腦會談時,似乎避免了明顯的對華批評。這是因為此前的痛苦經歷,卡麥隆2012年與藏傳佛教精神領袖十四世達賴喇嘛舉行會談,遭到中國方面的強烈反對。
9月下旬習近平訪美之際,歐巴馬對於中國的人權問題和強化海洋戰略明確表示了批評,而卡麥隆的態度差異則非常明顯。美國媒體針對習近平訪英報導稱,「與9月的訪美形成對照」(CNN)。美國總統歐巴馬和習近平在聯合記者發佈會上幾乎沒有目光交流。
美國打算近期向中國在南海南沙群島主張屬於領海的人工島周邊12海浬(約22公里)以內派遣艦隊。其意圖是強調美國不承認人工島是中國領土這一主張。但南海問題對於距離遙遠的歐洲來説,缺乏迫切感受。
在21日的記者發佈會上,對於卡麥隆和中國加強關係,也有聲音提出質疑。對此卡麥隆稱「人權問題和兩國關係的強化並非兩者選一」,進行了尷尬的辯解。
避開人權、網路攻擊和南海問題,積極獲取現實利益,對歐洲各國來説或許是合理的行動。但是,在中國尋求挑戰美國霸權,不斷擴大影響力的情況下,有可能失去對中國的遏制。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