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COP21)12日通過了「巴黎協定」。此次能以全體參加的方式得以通過協定主要是因為兩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和美國轉為積極姿態。加上原本就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持積極態度的歐盟(EU),中美歐形成統一步調推動了協定的達成。COP21主席國法國也為與各國協調四處奔走。
達成協定的可能性出現增加要追溯到9月下旬的中美首腦會談。美國總統歐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握手,並表示希望成功舉辦COP21。
此前一直對全球氣候變化對策持消極態度的中國當場表示,將從2017年實施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構建面向發展中國家提供31億美元資金援助的框架。
對於中國來説,2009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COP15上遇到的尷尬仍記憶猶新。但是中國代表以本國是發展中國家為由,拒絕承擔減排義務,導致最終未能達成協定。而中國也因此遭受了世界的批評。
此後,中國發展成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大經濟體,大國意識也隨之迅速加強。但由於與周邊國家不斷産生摩擦,在國際社會上面臨陷入孤立的局面。因此,中國向「應對環境優等生」轉變的背景,被認為正是希望顯示中國在環境問題上與美國保持步調一致,努力推進國際合作的態度。
希望留下政治遺産的歐巴馬原本就有意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隨著中國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態度越來越積極,「各國談判人員之間的氣氛變得非常好」(歐盟的談判官)。
另一方面,歐盟在11月中旬的首腦會議上就與非洲各國在氣候變化領域進行合作達成了一致。為了使巴黎協定在COP21上通過,加快了談判的步伐。
COP21主席國法國也沒有錯過這一機會。法國總統歐蘭德11月上旬飛赴中國,獲得習近平支援,同意每五年調整一次減排目標。當月下旬,歐蘭德在華盛頓與歐巴馬舉行會談,一致同意在COP21上達成協定。
11月30日在COP21召開的首日,約150個國家的首腦出席了會議。當月13日發生的巴黎連環恐怖襲擊事件使全球各國團結在了一起。歐蘭德發表演説,「必須解決氣候變化和恐怖主義兩大問題」。
不過,之後由於存在利益衝突的事務級磋商卻沒有取得進展。印度談判團批評稱,「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責任劃分不明確」。發展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均對資金援助和長期目標提出不同看法。在後半階段進行的部長級磋商中擔任主席的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呼籲稱,「想想第一天各國團結一致的場面。現在是需要大家做出讓步的關鍵時刻」。
在COP21原定的閉幕日12月11日,令陷入僵局的談判出現轉機的又是中美兩國。
歐巴馬與習近平進行電話磋商,雙方同意就實現COP21協議進行合作,向他國顯示了中美合作的姿態。
剛好是在會議最後階段,中國北京首次發佈了顯示大氣污染達到最高級別的「紅色預警」。在北京民眾中,對只重視增長而忽視環境的經濟運營的不滿也因此高漲。這似乎也在背後推了中國政府一把。
法國外長法比尤斯決定將會期延長一天。並於當天私下與各國部長們進行了協調。
12日上午11點50分剛過,法比尤斯在會場公佈了主蓆草案,各國代表紛紛起身鼓掌支援。在草案階段就受到如此待遇實屬罕見。由此可見法國的協調多麼巧妙。當天下午7點15分,出席全體大會的法比尤斯表情看起來雖然比較疲憊,但各國沒有提出異議。7點26分,法比尤斯敲下木槌,協定終於獲得「通過」。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竹內康雄 巴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