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在事實上發射遠端導彈之後,中國的中央黨校朝鮮半島問題專家張璉瑰教授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採訪時表達了強硬言論。
張璉瑰教授表示應實施針對朝鮮産礦物的禁運等措施,根據情況每隔半年討論更加嚴格的舉措。張璉瑰原本就以對朝鮮的嚴厲姿態而廣為人知,但在中國,同樣強硬的意見在增多。
朝鮮政府諮詢對華關係問題的一位專家也表示,「需要採取煤炭禁運等一定的貿易限制」。中國每年從朝鮮進口1千億日元以上的煤炭。這位專家認為,如果加以削減,將對朝鮮經濟構成打擊,能夠推遲朝鮮的核開發。
中國習近平領導層並未改變與朝鮮對話的路線,反對停止原油出口等逼迫朝鮮現體制的制裁。這是因為中國擔心如果給朝鮮市民生活造成影響,難民有可能湧入中國。但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制裁而與美國展開協調的氛圍正在形成。其背景猶如是對「子女不知父母心」、對持續魯莽從事的朝鮮的憤怒、以及東亞局勢的變化。
「在中國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發射,只能認為是挑釁」,在朝鮮發射導彈的2月7日,不少北京市民都對朝鮮發射彈道導彈有這樣的心情。這個日子是春節的前一天,在中國是家人回到故鄉的團聚的日子。
中央電視臺在發射過去3個半小時的中午新聞中播出的一條消息僅僅長2分鐘。而在最為重視的晚間7點的新聞中完全沒有提及,集中報道了春節的輕鬆話題。在2013年2月的春節長假期間、朝鮮進行核子試驗之際,中國各地零星發生了抗議遊行。中國此次的做法似乎能看出政府對朝鮮導彈發射的強烈擔憂。
在中國外交部的聲明中,可以看到前所未有的批評。過去朝鮮發射導彈時,中國聲明均根據朝鮮的説法,採用發射衛星的表述,但此次改為「以彈道導彈技術發射衛星」,暗中承認這是事實上的導彈發射。
中國更加視為問題的是朝鮮的挑釁行為正在帶來日美韓的迅速靠近。中國領導層希望拉攏南韓,在南韓與日美之間打入楔子。但是,圍繞如何應對朝鮮核子試驗,中韓兩國的分歧出現擴大,朴槿惠政權已重新選擇依賴美國。
美韓已啟動有關在南韓部署末端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的磋商。此外,日韓之間簽署旨在共用機密資訊的《軍事情報保護協定》(GSOMIA)的氛圍將日趨加強。中國擔憂如果繼續容忍朝鮮的任意胡來,日美韓進一步相互接近。
在聯合國安理會2月7日的緊急會議上,中國並未改變慎重態度,將制裁內容限定為核武器和導彈開發相關領域。但是,核子試驗已經過去1個月,中國仍處於不得不尋找妥協點的局面下。日本政府高官認為,「雖然存在博弈,但中國已開始意識到國際輿論」。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永井央紀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