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政經觀察 > 政治/社會 > 朝鮮核導技術進展到什麼程度?

朝鮮核導技術進展到什麼程度?

2017/07/05

PRINT

      關於朝鮮宣稱發射取得成功的彈道導彈是否屬於可將美國本土納入射程的洲際彈道導彈(ICBM),專家的看法存在分歧。現實威脅在於,洲際彈道導彈攜帶核彈頭的攻擊是否將成為可能。而在實戰部署方面,朝鮮是否已掌握以超高度再入大氣層的技術以及核彈頭的小型化成為焦點。

 

朝鮮4日實施的「火星14」的發射試驗(KCN-KYODO)

      飛行距離

 

    此次導彈落入距離日本秋田縣男鹿半島約300公里的日本海。日本政府分析稱,高度大幅超過2500公里,發射的方式是比通常提高發射角度的「高飛軌道(Lofted Trajectory)」。此外,朝鮮中央電視臺也在「特別重大報道」中表示,洲際彈道導彈「火星14」的飛行距離達到933公里,最大高度為2802公里。

 

    如果採用相同推力、以通常軌道發射,飛行距離將顯著增加。日本防衛省認為,「有可能將阿拉斯加州等美國本土納入射程」(高官)。如果屬於可抵達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事態將迅速升級。有分析認為,朝鮮特意利用高飛軌道縮短了飛行距離,使導彈落入日本海。

      再入大氣層

 

    彈道導彈在短暫飛出大氣層外之後,借助慣性運動在宇宙空間飛行,然後重返大氣層。此時,由於空氣的壓力,將産生高溫。越是遠端導彈,下落速度越快,彈頭表面的溫度越將提高。要保護彈頭免受高溫破壞,需要以碳纖維強化塑膠等進行遮蓋的先進技術。

  

 

    

    以朝日本發射的中程彈道導彈為例,在速度達到秒速3公里左右時,表面溫度將上升至約1500度,如果是洲際彈道導彈的話,在秒速7公里左右時表面溫度將達到3000度以上。日本防衛省認為,「一般認為朝鮮現階段並未完全掌握洲際彈道導彈的再入大氣層技術」(高官)。

 

    不過,朝鮮5月14日發射了「火星12」。該導彈飛行高度當時達到2000公里以上,低於此次,但朝方在發射之後宣佈,「在嚴酷的再入大氣層環境之中,可控彈頭部位的末期誘導特性和核彈頭爆炸體系的動作的正確性得以證明」,向國內外炫耀了彈頭保護技術的進展。朝鮮被認為今後也將加快技術開發。

 

      核彈頭

 

    朝鮮在2006年以後實施了5次核子試驗。其威力每次都在加強。另一方面,越是想配備於遠射程導彈,就越有必要減少核量。

 

    小型化需要「助爆」技術。這是以微量的核融合反應形成核裂變的技術,能節省核物質和炸藥等。朝鮮強調稱,正推進核彈頭的小型化,但是否掌握助爆技術等充滿謎團的地方仍然很多。有分析認為,「能配備於洲際彈道導彈的小型化仍未實現」。

 

    從朝鮮最初的核子試驗算起,已經過去10年以上。回顧冷戰時期主要國家的核開發過程,「經過10年,小型化技術應在一定程度上取得進步」(日本政府相關人士)。很多觀點認為,能配備於洲際彈道導彈的小型化只是時間的問題。

 

    如果朝鮮實施第6次核子試驗,可能有助於進一步掌握這項技術。2016年9月實施第5次核子試驗之際,朝鮮宣佈「確認了標準化和規格化的核彈頭的結構和動作特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2
具有一般參考性
 
1
不具有參考價值
 
0
投票總數: 13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