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贏了大選,但未必贏得民心
2017/10/23
日本在颱風迫近的情況下進行了眾議院選舉,最終選民選擇讓安倍政權繼續執政。從希望之黨和立憲民主黨的鬧劇來看,在野黨無法肩負執政的重任。即便對安倍政權存在不滿,但從「矮子裏面挑將軍」的意義上説,選民還是選擇了安倍晉三。
以安倍為首的日本執政黨,因在野黨分裂而坐收漁翁之利,在眾議院再次獲得了3分之2以上的席位。儘管如此,如果再次表現得傲慢或者鬆懈的話,將很難維持向心力。從森友、加計學園的問題也可以看出,對於「安倍獨大」局面,日本民眾正在投以嚴厲的審視目光。
原本安倍就是為了維持政權,才在在野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解散眾議院。令人擔心的是,安倍政權自保的姿態會直接反映在選舉後的政策中。
![]() |
贏得選舉後,滿面笑容的安倍晉三( kyodo) |
例如,被安倍與朝鮮問題一道視為「國難」的少子老齡化問題,其解決對策是教育的無償化。在財源方面,安倍表示將調整預定2019年10月實施的消費稅增稅的用途。
但是,如果使用了用於財政重建的稅收,超過1000萬億日元的國家和地方債務如何處理呢?日本要實現「全世代型社會保障」,必須減少面向老年人的社保支出,而安倍卻在演講中表示「將擴充看護和醫療支出」。
政權構想、尤其是經濟政策可以説是「成長物語」,而安倍的「成長物語」卻顯得片面且短視。只説好聽的話很快就會失去信任。消費稅稅率將來必須上調到10%以上,而安倍的「物語」在2年後就結束了。
外交方面也是一樣。安倍似乎將繼續採取對朝鮮施壓路線,但之後呢?此外也沒有提及與中韓兩國的近鄰外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十九大上表示,到本世紀中葉將中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時,日本將成為什麼樣的國家呢?
日本的在野黨也是一樣,缺乏直面痛苦的勇氣和展望未來的從容。長期遭受通縮經濟困擾的日本企業和消費者或許也失去了這種心情。因此,贏得選舉的政治領導人愈發責任重大。
安倍加緊推進被其視為夙願的憲法修正也並非上策。修憲雖然有必要,但是在目前的政治形勢下這樣做只會加劇與護憲派的對立。最優先課題是擺脫通貨緊縮。安倍要想提高潛在經濟增長率,改革社會保證制度,有必要努力獲得在野黨的支援。
此次日本眾議院選舉的議員任期到 2021年10月。如果在2018年9月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第3次獲勝,安倍將把為期近9年的長期執政(從2012年底開始)納入視野。在此期間「平成」時代將落下帷幕,進入「後平成」時代。站在歷史的轉捩點,安倍有責任為日本描繪伴隨著痛苦的未來的藍圖。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政治部長 內山清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