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真的完成洲際彈道導彈開發了嗎?
2017/11/30
朝鮮11月29日宣佈,新型洲際彈道導彈(ICBM)「火星15」的發射試驗取得成功。據稱最大射程超過1萬公里,彰顯出近年來該國導彈技術的迅速進步。不過,由於並非通過能證實其掌握再入大氣層技術的一般軌道發射,專家中有觀點認為,作為洲際彈道導彈的完成仍需要較長時間。
![]() |
朝鮮29日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火星15」(kyodo) |
「能攻擊美國本土全境,可攜帶超大型重量級核彈頭」
在29日正午(中國時間下午11時30分)的朝鮮中央電視臺「重大報道」中,播音員充滿自豪地宣讀了政府聲明。
聲明表示,火星15採用比通常提高發射角度的「高飛軌道(Lofted Trajectory)」發射。最大高度為4475公里,超過7月28日發射的「火星14」(3724公里)。
日本政府內部很多分析認為,從與火星14的高度差來看,「長射程化取得進展,技術正穩步提高」。南韓的情報機構「國家情報院」指出,火星15是「火星14」的改進型。評價稱在過去3次洲際彈道導彈級導彈發射中,「取得最大進展」。
有分析認為,朝鮮之所以能迅速提高技術實力,是因為將有限的人員、資源和資金集中於核子試驗和導彈開發。核子試驗和導彈開發集結了最優秀的人才。在黨和軍方高官頻繁遭到肅清的同時,對科學家的失敗保持寬容,形成了容易産生成果的環境。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在9月第6次核子試驗之後,甚至舉行了親自慰問科學家的慶賀宴會。
朝鮮的彈道導彈現在以液體燃料為主流。此次發射的火星15也不例外。液體燃料引擎具有通過細微調整輸出功率來提高命中精度的優點,另一方面,燃料的充填需要較長時間,存在缺乏快速反應能力、發射跡象容易被發現的缺點。
解決這個缺點的是採用固體燃料式的「北極星」。該導彈具有地上發射型和潛艇發射型,難以鎖定發射地點,因此偷襲能力很高。在南韓專家之間有觀點認為,朝鮮將彈道導彈體系分為洲際彈道導彈級的液體燃料式「火星」、以及固體燃料式的「北極星」2個系統,將區別使用。南韓《中央日報》(電子版)援引專家的觀點報導稱,2級的火星15的第2級可能採用了固體燃料。
朝鮮在29日的政府聲明中表示,「完成了國家核武力建設的歷史大業,實現了火箭(導彈)強國的偉業」,宣佈完成了核子試驗和導彈開發。不過,能否按原話理解仍存在疑問。
各國關注的是,朝鮮是否已經掌握彈頭的再入大氣層技術。朝鮮此前一直通過將發射角度比通常抬高的「高飛軌道」來發射。不過,專家之間很多觀點認為,要掌握再入大氣層技術,即使是以通常角度發射,也需要驗證彈頭部分能否承受高熱和衝擊。
因此有分析認為,以一般軌道發射成功,才能宣告完成開發,但此次也是以高飛軌道發射。朝鮮研究所大學的金東葉教授分析稱,「或許是因為擔心如以一般軌道發射遭遇失敗,此前的核子試驗和導彈挑釁失去效果,一切化為烏有」。同時稱「為了政治宣傳,只不過是將火星14改進型命名為火星15」,指出在技術上仍未達到完成的境地。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鈴木壯太郎 首爾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