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規模反日遊行已過去1個多月。中日摩擦開始給經濟蒙上一層陰影。日經中文網就中日經濟趨冷對各方面産生的影響組織了一個些列報道。此次介紹兩國金融合作的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年會10月9日至14日在東京舉行,中國財長及央行行長缺席。中日財政界人士平常關係密切,然而這次日本財務省官員卻注意到:「與會的中方政府人員似乎不願意表現出親近日方的態度」。
日本政府希望繼續維持2011年12月在中日首腦會談上達成協定的金融合作框架。中日金融合作包括三個支柱:(1)人民幣與日元的直接交易;(2)日本政府購買中國國債;(3)培育人民幣結算的債券市場。
在中日摩擦之中,始於6月的人民幣與日元幣直接交易基本沒有受到影響。民間金融機構稱東京市場一天交易的金額高達100億日元左右。9月中旬之後,交易依然維持在相同的水準。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在3月曾經批准日本購買650億元的中國國債,但日本政府何時開始購買卻無法推測。按照當初的預定,在耗時半年辦理手續之後,日本將於9月開始購買中國國債。但中日政府的相關人士透露,因為「需要觀察政治形勢」,開始的時間如今還在慎重研究之中。
中日的金融合作之所以不會發生大崩盤,是因為彼此在貿易上的依賴。日本的對華貿易在2011年為27萬億日元,佔到整體的2成,中國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中國的對日貿易也佔到了該國貿易總額的1成左右。在兩國政府之間,從金融方面支援雙邊貿易的思路依然穩固。
然而,拒買日貨的運動目前正在中國蔓延。市場關係人士指出,在如今受影響輕微的人民幣與日元直接交易中,「貿易結算有可能減少」。如果實體經濟的相互依存關係動搖,難保不會出現「金融合作意義即將衰退」看法。
系列報道
中日經冷:自由貿易協定面臨坎坷
中日經冷:赴日中國遊客減少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