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接連出現醫院內聚集性感染
2020/04/14
在日本的醫療機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擴大的情況突出。在東京都中野區的中野江古田醫院,截至4月13日共有92人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被認為有很多無症狀感染者,有可能在未發現感染的情況下通過各種途徑引起院內感染。通過線上診療等措施,避免醫院內的密切接觸顯得十分重要。
![]() |
確認多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中野江古田病院(4月13日,東京都中野區) |
中野江古田醫院出現大規模感染的消息在4月12日被公佈。該醫院並非傳染病定點醫院,作為普通醫院,也不是接收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合作醫院,但是4月1日該院向保健所諮詢,4日5名患者等被確診感染。
之後還發現感染者向醫生等人擴大,12日共有87人確診感染。進出醫院的外來患者和醫院工作者中也可能存在未知的感染者。
日本醫療機構的聚集性感染事件頻頻發生。
東京台東區的永守綜合醫院截至4月13日確診184人感染。該醫院也不是傳染病定點醫療和合作醫院。有聲音指出,可能與在東京都內初期發生的屋形船的聚集性感染的相關人士有關。
還有患者從永守綜合醫院轉到慶應大學醫院(東京新宿)。雖然轉院是為了進行與新型冠狀病毒無關的治療,不過之後發現患者感染新冠病毒。結果,在慶應大學醫院,感染也向進修醫師等人員擴大。在未認識到感染的情況下人員流動,並通過各種途徑使得感染在醫療機構內擴大。這樣的事件正在頻發。
日本政府和自治體正在加緊構築在定點醫療機構和合作醫院應對重症和中度症狀患者的體制。但是,如果發生院內感染,醫院功能將癱瘓,確保病床的戰略存在從根本上崩潰的風險。
那麼該如何防止出現院內感染呢?最基本的措施就是避免密切接觸。擴大對象的線上診療制度從4月13日開始在日本解禁,從初診就能活用。避免醫療工作者和患者的物理性接觸,具有防止院內感染的效果。
大阪府等地也開始嘗試設置「發熱門診」。與普通門診不同,僅接診出現發熱等症狀的疑似新冠患者。這樣做可防止市民湧向當地的大醫院,明確各醫療機構的分工。
在出現20多名醫生等感染的九州大分市的大分醫療中心,員工共用的平板終端被指可能成為感染擴大的途徑。休息室等也需要引起注意。
呼吸器官病學專業的東京齒科大學教授寺嶋毅指出「應該對疑似感染的入院患者積極實施PCR檢測。海外也出現了醫療工作者的密集勞動招致院內感染的事例。另外,行政機關也有必要妥善分配醫療資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