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5日湖南長沙市「和平堂」被衝擊 KYODO |
9月日本對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國有化而引發的中日關係惡化給日本企業造成了沉重打擊。中國最高領導層正在進行換屆,抵制日貨的情緒仍在持續,基建項目的貿易談判等也沒有進展。在政治風險空前高漲的背景下,日經中文網用連篇連續報道,介紹日本企業在中國的困惑。
在9月15日的反日遊行中出現暴力,資生堂化粧品櫃檯被打砸的場面令日本企業的相關人士感到震驚。一直在中國市場表現優異的資生堂為何也會遭如此待遇?
資生堂是在鄧小平提出改革開發政策不久後的1981年進入中國的。中國專用品牌「歐珀萊」深受女性消費者喜愛,2000年雪梨奧運會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該品牌連續被選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官方指定化粧品。
資生堂名稱中的「資生」來源於中國古典名著《易經》,創始人福原信三的第三代繼承人、資生堂名譽會長福原義春是北京市的榮譽市民。資生堂在全中國約6千家專賣店中,約有250家至今仍未恢復營業。
「在中國市場上一直是盡心盡力,為什麼會這樣」,資生堂負責人感到十分不解,而松下也有著同樣的困惑,在1989年日美歐企業紛紛暫停對華投資時,松下在北京投産了一家彩色映像管工廠。之後,繼續在中國各地建立工廠和擴充銷售網點,為中國的就業和出口做出了貢獻。然而松下的青島和蘇州等地的工廠在此次遊行中也受到打砸。
成功方程式的崩潰
中國政府一直秉持「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理念,重視為本國發展做出過貢獻的外資企業。而這2家日本企業的窘境似乎説明了過去的成功方程式已經崩潰。
|
10月27日重新營業的「平和堂」 KYODO |
在騷亂過去大約1個半月的10月27日早上,在中國內陸地區的湖南長沙,日系零售企業「平和堂」的2家店舖恢復營業。而店外身穿制服的警察身影非常顯眼,此外還可以看到便衣警察的身影。
「平和堂」進入長沙是在1998年。作為開拓內陸市場的成功範例,該公司與當地政府建立了密切的關係,札根於當地,利潤穩步增長。而目前的局面是「中國依靠的不是法治而是人治。人脈很有作用」這一鐵律開始動搖,正因為取得成功才成了攻擊的靶子。
中國2005年也曾發生大規模反日遊行,但中國一位大學教授指出那「只是因為小泉純一郎首相(當時)參拜靖國神社。與領土問題引發的此次爭端明顯不同」。
在這一期間,日本企業對中國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例如,日産2005年度在華銷售量為約30萬輛,而2011年度則超過124萬輛,佔整體的近26%。據日本經濟産業省數據顯示,2010年度日本製造業企業旗下中國當地法人的銷售額為近21萬億日元,比2005年度增長了67%。據日本大和總研推算,如果日本對華出口停止1個月,日本各産業的産值將損失2.2萬億日元。
撤出中國也很難
生活已變得富裕的中國消費者的選擇正在增加。以作為日本象徵而遭到焚燒打砸的汽車為例,美國通用汽車於11月5日宣佈,10月在華銷售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4%。而豐田、日産以及本田則同比下降了4~5成。日産社長卡洛斯·戈恩抱怨稱:「以企業的力量很難改變什麼」。
一家日系汽車配件廠商的高管説:「通過安排員工從事拔草的工作來挽留員工並不容易」。但日本企業撤出中國也不容易。
在中國從事人才仲介服務的南富士社長杉山定久表示,「撤出中國需要支付大量費用,例如需要返還過去借助遣散費和外資優惠政策獲得的收益等」。很多企業還擔心解僱員工會引發騷亂。
一直大力拓展中國市場的伊藤忠商事社長岡藤正廣指出,「領土引發的問題今後很可能還會發生」,表示應對中國的反日風險已經成為拓展業務的前提。
「反日」情緒仍在繼續。目前仍然看不到事態走向平息的跡象。
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