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年輕人在為兩國未來50年「探路」
2022/10/17
中日兩國政府邦交正常化已過半個世紀。在一路磕磕絆絆的兩國關係中,對相互交流發揮重要作用的是以留學生為中心的年輕一代。在新冠疫情下中日迎來邦交正常化50年的重大節點,兩國年輕人間出現了通過網際網路線上上進行交流的動向。如何讓逐漸淡卻的雙方的友好氣氛高漲起來,年輕人正以下一個50年為目標展開摸索。
![]() |
中日兩國的學生們在活動中討論如何解決社會問題(9月,東京都港區) |
「中日兩國的人口老齡化都在加劇」、「讓醫療相關人員開展交流,互相傳授一下經驗怎麼樣?」,9月上旬中日兩國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分成8個小組,就人口老齡化和性別差異等社會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這是日本笹川和平財團(位於東京都港區)在東京都內舉辦的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的活動,吸引了約50人參加。學生們自己設定主題,就中日兩國如何實現合作展開了討論。有的小組還討論了「能否共同舉辦音樂等活動,以此促進文化交流」等話題。相關負責人就此次活動的目的表示:「希望大家不要只關注歷史等過去的問題,而是著眼於未來暢所欲言」。
在早稻田大學大學院讀研的中國留學生孟想(23歲)在朋友的邀請下參加了此次活動,他説:「雖然中日關係稱不上很好,但竟然有這麼多日本人對中國感興趣,讓我感到吃驚」。就讀於東京都內一所職業學校的日本學生我妻裏奏(22歲)參與了企業內男女平等問題的討論,他笑著説:「中方的參加者也對此很感興趣,能夠相互産生共鳴的東西很多」。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後,在兩國構建友好關係的過程中,年輕人發揮了巨大作用。
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學校基本調查顯示,1972年度日本大學和大學院的在籍中國學生為1727人,10年後增至約4800人,20年後的1992年度達到約兩萬人。呈現出持續上升趨勢,2021年度達到約8.4萬人,在各個國家和地區中居於首位。
赴中國留學的日本學生也一樣,雖然因外交關係而存在波動,但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度,人數比10年前增加了近3倍。
近年,中日兩國的經濟聯繫不斷變的密切,而因為過去的歷史問題及中國在軍事領域的崛起,兩國關係卻在持續降溫。
攻讀外交政策等的日本立命館大學大學院的中國留學生小宇(24歲)2019年4月來到日本,他質疑「甚至不了解中日關係的背景和日本的情況,只是一味地反對,這樣好嗎?」。
小宇立志赴日留學的契機是2012年日本政府將尖閣群島(中國名:釣魚島)國有化。中國各地紛紛發生反日遊行,當地的同年級學生等也表達了憤慨,但沒有人能明確説出原因。小宇認為,之所以在輿論調查等當中,人們對日本「壞印象」突出,「或許是因為只能通過間接資訊了解(日本的)政治及安全保障等側面」。
然而,兩國的往來被新冠疫情所阻斷。據日本學生支援機構介紹,2021年度的赴日中國留學生人數比上年減少了7千多人。從日本到中國留學也因兩國的出入境限制而驟減。
在交流受到限制的背景下,雙方開始借助「線上」尋找突破口。
9月中旬,日本長崎縣立諫早商業高中(諫早市)與福建省的學校通過網際網路進行了交流。參加的約50名學生被分成10個小組,通過各自的語言介紹了本國文化等。
![]() |
在交流活動中分組製作的發行日期為未來的報刊(9月,日本東京都港區) |
長崎縣與福建省在中日邦交正常化10年後的1982年成為友好縣省。此後定期開展交流活動,但參加的僅限大學生。長崎縣負責人表示「我覺得即使因為新冠疫情不能出國,利用線上的話,還可以邀請高中生參加,因此策劃了這場活動」。
該校的男學生笑著説:「能用平日學到的漢語進行交流,很開心」。一位因為喜歡動畫開始學習日語的福建省的中國學生也回憶説「對日本的了解更深了」。
長崎縣的負責人説:「正因為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更希望成為將日中交流交給下一代的新起點。包括線上在內,希望繼續開展交流」。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Aline Sauvegrain Tanabe、木村梨香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