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經濟長期持續低迷影響,全球喪失「工作意願」的人已經達到約2700萬。國際勞工組織(ILO)日前公佈的2013年版《世界勞動報告》顯示了上述結果。報告認為,雖然企業業績已經恢復至雷曼危機前的水準,但新增招聘人數並沒有明顯增長,因長期失業而放棄再就業的人口正在增加。
《世界勞動報告》顯示,全球失業率已經從2007年的5.4%增加至2012年的5.9%。據推算今後2年、至2015年,全球失業人口將增加630萬,失業率持續徘徊在6.0%的高水準。據預測在以歐洲為主的已開發國家、東南亞和中南美,失業將增加,而失業率有望下降的地區只有東歐、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等。
另據預測,如果政府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全球失業人口2014年將達到約2億500萬人,2015年則將膨脹至約2億780萬人。尤其是亞洲地區,失業人口增加將更為明顯。
國際勞工組織特別注意到因長期失業而放棄再就業的人口增加的情況。因為如果將已放棄求職活動但仍有就業意願的人群考慮在內的話,失業率將進一步提高。
《世界勞動報告》顯示,將就業者和有工作意願的失業者加在一起的全球「勞動參與率」,截至2012年為60.0%。比雷曼危機後的2009年下降0.5個百分點。假設按勞動力維持不變計算,則有約2700萬人喪失了工作意願。
勞動參與率到2017年將降至59.7%,可能進一步降低。
國際勞工組織下屬的國際勞動問題研究所所長tres近日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持續發酵的經濟低迷是(勞動參與率下降的)最大原因」。此外還指出,「雖然已經出現經濟復甦跡象,但金融危機(的記憶)作為負遺産仍然存在,因此企業不願進行新招聘」。報告分析稱,企業減少招聘所引起的長期失業最終導致了就業意願的下降。
國際勞工組織認為,管理層和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差距也是問題。作為案例,列舉了自2007年至2011年德國勞動者平均收入和經營者收入的差距從155倍擴大至190倍的事實。雖然美國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但收入差距的倍率卻將達到508倍。由此可以看出,由於股票期權等薪酬體系的引進,企業開始更重視短期收益,而削減新招聘等用於人力資源的投資,因此産生的消極影響已顯現。
就業的惡化有可能引發年輕人抗議遊行,從而導致局勢動盪。國際勞工組織表示,在失業率將大幅上升的歐盟(EU),社會動盪指數已經比雷曼危機以前提高12個百分點。在其他已開發國家和中東,社會動盪風險也正在提高。
(原克彥 日內瓦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