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關係冷卻的局面下,中國一味強硬的對日態度似乎出現微妙變化。除10月22日在北京舉行中日友好和平條約35週年紀念活動外,地方政府也紛紛出現與日本企業修復關係的動向。儘管在尖閣群島(中國名:釣魚島)問題上的強硬態度沒有絲毫改變,但已經隱隱出現以「民間」、「經濟」為突破口尋求打破當前僵局的意向。
|
10月22日在北京舉行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35週年紀念活動 |
10月22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日本前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與中國前國務委員唐家璇等出席了在這裡舉行的慶祝中日友好和平條約35週年紀念活動。由於中日關係對立,中方取消了在8月12日條約簽訂日的紀念活動,2個月之後在10月23日條約生效日補辦了這場慶祝活動。
本次紀念活動是由唐家璇任會長的中方對日交流團體「中日友好協會」倡議舉辦的。儘管表面上是民間主導,但無疑也暗含著中國領導層探尋修復中日關係的意圖。地方政府則出現了避免「政冷經冷」的動向,正努力防止經濟和政治一同變冷。
約70家日本企業和地方自治體將參加10月23日在四川成都開幕的「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成都去年發生了反日遊行,日本企業在展會開幕前一天被撤銷了展位。今年則完全顛倒,中方邀請日本企業,還預定以防災減災為主題介紹日本的情況。遼寧省大連市在10月18日時隔2年舉行了由中方主辦的中日貿易投資展示洽談會。
中國的態度開始發生變化,主要原因就是中國經濟停止了高速增長,發展能夠創造就業機會的服務業和産業升級正成為今後穩定增長的課題。中國對環境、醫療等日本領先的領域非常感興趣。
「如果連經濟關係也陷入冰封的話,中日關係就會失去打破僵局的突破口」,9月下旬訪問日本的中國大型企業人士提到了這一擔憂。對於中國的地方政府來説,要想鋪就今後的發展道路,在經濟方面也離不開包括日本在內的外國投資。
據日本海保廳第11管區海上保安部(那霸市)透露,截至10月22日傍晚,中國公務船進入日本主張的領海自10月1日之後就再沒出現過。在去年9月以後,中國公務船的進入已經常態化,平均每月5天左右。
中國在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問題上的態度不會軟化。對於安倍晉三向靖國神社供奉「真榊」,也批評日本要正視侵略歷史。目前不僅是首腦會談,就連外長會談也依然沒有絲毫眉目。
先是重啟民間和經濟方面的交流,然後引出日本方面一定妥協。中方顯露出這樣的思路。中日關係要真正解凍,似乎尚需一定時日。
(大越匡洋 北京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