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國家馬來西亞的民族關係正在經受考驗。自去年大選以來,佔總人口60%的馬來人與近30%的華人之間的裂痕正在擴大,相互不信任感日趨加深。此前,在馬來西亞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兩大族群能夠相安無事。現在馬來西亞的經濟也出現了烏雲。尤其是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為了鞏固馬來人對他的支援,似乎對這種族群對立採取了默許態度。
馬來西亞分裂被濃縮在了首都吉隆坡的街頭。隔著大約20米,有兩處經營餐飲的小攤販集中的市場。一邊是多是馬來人的小攤子,而另一邊則只有華人在開店。華人光顧華人的店舖,而馬來人的攤子也主要是馬來人。
|
馬來人光顧馬來店舖(上),華人光顧華人店舖(下)(吉隆坡的小攤販市場) |
馬來人的大部分為伊斯蘭教徒,受宗教影響,不能食用大量使用豬肉的中國菜。另一方面,華人雖然沒有飲食方面的禁忌,但很多人仍然不願光顧馬來人的店舖。以此反對馬來西亞優待馬來人的「土地之子(Bhumiputra)」政策。
馬來人攤販聚集的市場由吉隆坡市運營,每月的租金僅為30林吉特(約合人民幣50元)。另一方面,華人小攤販市場則是民營的,租金為前者的25倍,達到800林吉特左右。市營市場優先讓馬來人開店,這讓周邊的華人居民感到「很不公平」。
「土地之子」政策出台於1971年。這項政策意在提高相比華人收入較低的馬來人的收入。這成為了在升學和就業等領域優待馬來人的根據。到今天,收入差距已經縮小,但華人升入大學的機會仍然非常有限,被錄用為公務員或者成為政府下屬企業的幹部則更是難上加難。但是,華人並未大張旗鼓地表示反對,因為馬來西亞的經濟一直保持著穩步增長。
馬來西亞自上世紀80年代起開始引進外資。分享到經濟增長好處的華人,不滿得到緩解,在表面上與馬來人保持了和平共處。但在最近幾年,由於工資水準上漲,外資進入馬來西亞的節奏已經開始放緩。經濟增長這一族群凝聚力正趨於淡薄,華人已經公然舉起了反對政府的旗幟。
事態的分水嶺就是去年春季的大選。總理納吉布領導的執政黨聯盟雖然在下議院維持了過半數席位,但在得票率方面低於在野黨。其主要原因是,一直支援執政黨的華人轉向了在野黨。
納吉布總理一直表示要調整「土地之子」政策,但以此次選舉為界,其政策重心又回到了「優待馬來人」。納吉布認為很難獲得華人的支援,於是轉向站在馬來人一邊。去年秋季甚至宣佈僅向馬來人提供低價房。馬來語媒體在報紙上連續刊登評論稱,「(支援在野黨的)華人忘恩負義」。因為該國實行嚴格的新聞管制,因此主流觀點認為政府縱容了對華人的攻擊。
馬來人優待政策回潮將在兩個層面動搖馬來西亞的曾崢戰略。一是「華人離心」。畢業於吉隆坡一所高中的一名女性(20歲)放棄了政府的獎學金,選擇赴新加坡讀大學。她表示「繼續呆在馬來西亞,機會也有限」。世界銀行稱,「擁有技術實力的人才不斷外流,而不打算回國的人很多」,對馬來西亞提出了警告。
二是「馬來人日趨內向」。很多馬來人在與政府有密切關係的企業工作,能夠獲得豐厚的待遇。該國正在參加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談判,但與要求其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美國存在分歧。因為支撐起馬來西亞政權的馬來人企業強烈反對。
馬來西亞提出到2020年躋身已開發國家行列,積極培育附加值高的産業。但是,在維持「土地之子」政策的情況下,將無法扭轉人才外流和市場開放緩慢的局面。前總理馬哈蒂尓曾將多數派馬來人的經濟力量的羸弱稱為「馬來人的困境(The Malay Dilemma)」,因此大力推進了「土地之子」政策。但目前面臨的局面則更加嚴重,很簡單難找到解決之策。
(吉田涉 吉隆坡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