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趨加劇的伊拉克戰火正演變為將平民也捲入其中的教派鬥爭。除了分為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伊斯蘭教什葉派而對立的阿拉伯人之外、同時還居住著庫爾德人,這一各種族、教派互不融合的「民族馬賽克」國家為什麼現在陷入亂局?破解的線索之一,要追溯到100多年前。
盛衰往事
「打破了《賽克斯·皮科協定》劃定的國境線」,正在逼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伊斯蘭教極端武裝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 (ISIS)利用推土機推倒了伊拉克與敘利亞邊境的土壘,進行了這樣的宣言。《賽克斯·皮科協定》是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在第1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6年簽訂的。當時,列強根據油田權益等簽訂了瓜分中東地區的秘密協定,並人工劃定了國境線。
在中世紀,伊斯蘭帝國的首都巴格達曾作為與中國唐朝長安齊名的國際都市而繁盛一時,但在16世紀以後被納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之下。其後,英國佔領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摩蘇爾、巴格達和巴士拉3個州,在此建立了名為「伊拉克」的國家。
自那時起,南部的什葉派居民就與現在的伊朗聯繫緊密,而北部則多為同時還廣泛居住於土耳其和伊朗的庫爾德人。從英國的「委任統治區」實現獨立成為伊拉克王國之後,仍然缺乏作為一個國家的一體性。
君主制度崩潰後,1968年上台的復興黨政權加強了中央政府的統治機構,建立了極權主義體制。而原總統薩達姆·海珊正是從該黨顯露頭角,於1979年登上了權力的頂峰。
薩達姆通過1980~1988年與伊朗的戰爭、1991年的海灣戰爭鞏固了獨裁體制。靠石油出口收入的分配和恐怖政治這一「胡蘿蔔與大棒」政策支撐起了其統治。薩達姆將自己比作在西元前的新巴比倫王國擁有顯赫權勢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將國民凝聚在了一起。
美軍撤退的遺患
轉捩點出現在了2003年。美國主導的伊拉克戰爭推翻了獨裁者薩達姆的統治。曾維持某種平衡的權力人物在社會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倒臺,而美軍也於2011年底全面撤退。
在維護平衡的外部力量消失後出現的「權力真空」,原本就存在的對立加劇,並噴湧而出,這就是如今的伊拉克。可以説美國打開了猶如木片拼接一般缺乏統一性的伊拉克的潘朵拉盒子。
在薩達姆政權統治下,作為少數派的遜尼派得到優待,但自從以佔人口約60%的什葉派為中心的馬利基政權上台之後,形勢出現了逆轉。遜尼派認為自己遭到壓制,日趨感到不滿。
此外,總理馬利基的支援基礎也不斷變化。在選舉中,政黨聯盟的組合頻繁發生改變。應該受過美軍訓練的安全部隊此次在武裝組織的攻勢下節節敗退。對此,遜尼派的政治領導人批評馬利基政權在安全對策上出現了失誤。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趁這種教派對立和不穩定的政局之機發起了進攻。6月10日控制了北部的摩蘇爾,僅僅用2天時間就攻克了200公里以南的戰略要地提克里特。武裝份子以閃電般速度控制的是同為遜尼派居民佔多數的地區。
在伊拉克,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3派勢力一直分享總統、總理和聯邦議會議長職務,維持著力量的平衡。遠遠稱不上團結如磐石,北部的庫爾德自治政府圍繞石油資源的分配問題與馬利基政權長期對立。獨立的傾向也很強。
庫爾德自治政府6月12日抓住政府軍撤退的機會,控制了與政府爭奪歸屬權的北部油田城市基爾庫克。在伊拉克國土上鼎力的3股勢力的分裂在不斷加劇。
「所有國民團結起來一起打倒恐怖分子」,馬利基總理在15日的演説中呼籲各方「團結」,但遜尼派和庫爾德人是否也也接受了這一呼籲呢?
(久門武史 杜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