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包括日美德英法在內的五國集團(G5)力爭攜手扭轉美元升值趨勢。協議名稱來自成為談判地點的美國紐約的廣場酒店。美國要求誘導美元貶值,各國實施了聯合干預。日元匯率在1年裏由1美元兌240日元左右上漲至150日元左右,但隨後美元貶值過度引發問題,於是尋求通過1987年2月的「羅浮宮協議」來保持匯率行情的穩定。但是,各國的步調並不一致,同年10月發生了股價暴跌(黑色星期一)。
以廣場協議為起點的日元升值對日本經濟具有2種影響。其一是,日本國內的出口産業遭受打擊,日本經濟陷入了「日元升值蕭條」。日本政府和日本銀行(央行)通過財政刺激和貨幣寬鬆來支撐經濟,但過度的寬鬆政策導致了80年代後半期的泡沫,而在泡沫崩潰後,則陷入了被稱為「失去的20年」的長期停滯。
另一個影響是日本經濟的結構變化。1990年代以後,出現了超過1美元兌100日元的日元升值。相比從日本出口,在當地生産的費用更加低廉。日本主要企業紛紛將生産基地遷往海外,走向了全球化,但日本國內産業基礎日趨薄弱的「空洞化」隨之日趨加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