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的雷曼危機到9月15日迎來5週年。顯示世界整體股價動向的MSCI世界股票指數(以下簡稱MSCI指數,以美元計算)在11日已經創出約5年零3個月以來新高,比金融危機之前上漲約2成。美國經濟呈現復甦態勢,而日本股市也以自民黨上台執政為契機轉為了上漲。不過,新興市場國家卻出現了異變跡象。主要國家央行的資産規模在5年裏擴大至2倍,如何擺脫對央行的依賴成為了各方關注的焦點。
MSCI指數在金融危機後曾下跌超過4成,但由於受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和中國4萬億元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的推動,轉為了復甦態勢。MSCI指數在2010年11月已經超過危機前的水準,但歐洲債務危機導致MSCI指數上漲乏力,而隨著歐洲風險日趨平息,風險資金已經開始流入股票市場。
不過,觀察5年來的股價復甦力度可以發現各國差異明顯。除了住宅市場已經觸底、同時頁岩氣革命不斷發展的美國之外,德國和南韓的漲幅也比危機前上漲了3成以上。
另一方面,由於大規模財政刺激導致過剩設備投資,同時增長正在放緩,中國股市持續低迷。而巴西等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也受過剩資金外流預期的打擊,股價處於低迷狀態。在危機後,新興市場國家曾對世界經濟構成支撐,但已開發國家正再一次成為火車頭。
日經平均指數已經比雷曼危機前上漲18%,但仍然落後於其他主要國家。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主板,恢復到危機前水準的股票僅為約6成。在海外企業收購方面領跑的企業發展迅猛,軟銀的總市值已經迅速躍居僅次於豐田汽車和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的第3位。另外,在智慧手機時代動作緩慢的松下和索尼則已經從前20名中消失。
曾推動市場擺脫金融危機的日美英歐4大央行的資産規模在最近5年裏已經擴大至2.2倍,達到約9.4萬億美元。這是因為,各國央行採取了通過從民間購買債券等資産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的量化寬鬆政策。
曾引發危機的美國將站在已開發國家央行的前頭,尋求退出量化寬鬆,但由於過剩資金的流出,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和金融市場正在動搖,走向金融正常化的道路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