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假日到底該怎麼休正成為議論的焦點,那麼鄰國日本節假日又是怎麼安排的呢?
法定假日15天 新年和盂蘭盆節額外放假?
正如表格所示,除去週六週日外,日本一年有15天法定假日。如果日本的法定假日適逢週日,則下週一補休一天。不會像中國週末上班來調休。
另外,在日本雖不是法定假日,但企業也有放長假的習慣。8月15日「盂蘭盆」的一週,政府機構和大部分大型製造業都會放假。這是因為佛教認為祖先的靈魂在盂蘭盆這天回家,所以會有很多人回老家掃墓。
儘管各個年份會有所不同,不過通常12月28日或29日被視為「工作結束」的日子,從第2天開始便進入年底停業,1月1~3日的「三天」(由於其日語發音與「參賀日」相同,所以日本人有參拜神社的習慣)很多企業都放假停業。證券交易所基本上也在12月31日到1月3日停盤。這和中國的春節有些相似。考慮到這些情況,日本的假日並不比中國少。
另外,和中國一樣,在長假之初和結束的日子由於回鄉、返城等,鐵路、飛機和高速公路時常陷入混亂。
日本假日因歐美壓力而增加?
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前半期,由於保持了龐大的貿易順差,日本被歐美批評為「勞動過度」。由於為了緩解這種壓力等原因,日本的假日一直呈現增加態勢。自1996年起被定為假日的「海之日」(當初為7月20日)被定義為「感謝海洋恩惠的日子」等,那麼為什麼定在7月呢?究其原因,在5月黃金周連休和9月敬老日之間沒有假日,而且7月正值夏季最炎熱時期,有意見表示「在這個時候能有個假日就太好了」。毫無疑問,與其説有理由將這個日子定為假日,不如説政府一開始就有意增加休假日。此外,在昭和天皇去世後,作為此前天皇生日的4月29日被作為「昭和日」這一假日繼續保留,而作為新天皇生日的12月23日則成為了新的假日。像「昭和日」那樣,天皇生日在戰後不會再恢復為工作日,而是在改換名稱和日期後得以保留。
此外,日本假日制度發生巨大改變是在2003年,引入了歐美所謂的「快樂星期一」的制度。
此前的日本假日均設定為「9月15日」等日曆上固定的日期。而在2003年以後,開始定為「9月第2個星期一」等,以便與週六、週日連在一起,雖然日期多少有些錯位,但能形成3連休。根據日本的企業文化和國民性,即使擁有公司的帶薪休假,也很難堂堂正正地請假。而日本政府之所以推行上述舉措,就是考慮到了這種情況,為的是讓勞動者易於享受連休,易於去遠方旅行,以便刺激經濟。
不過,這個制度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例如10月的第2個星期一是體育節,原本是在10月10日,本來是為了紀念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幕的日子。但在引入新制度後,每年的「體育節」都在不同日期,10月10日東京奧運會開幕日這一記憶就逐漸走向了淡薄。
此外,中國與日本的明顯的差異是日本沒有為形成連休而出現的工作日上班,而且數年後的假日都已經確定。因此,易於制定第二年以後的計劃。在日本,在5月的黃金周連休結束後,就經常可以見到人們興高采烈地討論,「如果明年利用帶薪休假在星期一休假,就能形成10天的大連休。我們去哪玩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