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席捲新能源汽車市場

2022/02/25


      比亞迪(BYD)正在快速擴大新能源汽車的銷售。2021年的新車銷量同比增長7成,在中國市場上超過美國特斯拉。比亞迪將進一步擴充産能和低價車型,計劃2022年銷量達到150萬輛,比上年倍增。不過,由於原料價格上漲及競爭越來越激烈,今後能否繼續快速增長還不得而知。

   

比亞迪將擴充面向年輕人的「海洋系列」車型(2021年11月)

     

      「賣得太好了,現在需要等3~6個月才能提車」,廣東省惠州市一家比亞迪經銷店的店員對2021年3月上市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宋PLUS DM-i」的暢銷感到非常興奮。

  

    

      該車型的實際售價為約15萬元起。中國浙商證券指出其受歡迎的原因是燃效比其他品牌的同價位汽油車要高得多。

 

      比亞迪以電動車和混動車的製造商而聞名,但實際上到2020年汽油車佔到新車銷售的大部分。2021年以後開始大幅發展「擺脫汽油車」。2021年汽油車銷量縮小到13萬輛,比2020年減少4成,而混動車猛增至27萬輛,是原來的約6倍,純電也增至32萬輛,超過原來的2倍。

 


 

      據調查公司MarkLines統計,2021年全年特斯拉的中國銷量約為47.3萬輛,是上年的3.4倍。比亞迪在包括純電和混動在內的新能源車銷量上超過特斯拉,穩固了與上汽通用五菱爭奪第一的地位。

 

      特斯拉也要做年輕人的車

    

      比亞迪的優勢是推出了豐富的低價車型。除了「宋PLUS DM-i」外,還有「秦」、「元」等「王朝系列」,以10萬~20萬元的價位為主,涵蓋純電和混動。

   

   

      特斯拉在30萬元以上的高價位區開拓城市需求,上汽通用五菱在約3萬元起步的低價位區紮根地方市場,比亞迪則瞄準中間價位區,吸引廣泛需求。

 

      比亞迪創立於1995年,靠電腦電池業務起家,從一開始就堅持業務多元化,不斷擴大業務。2003年,比亞迪涉足汽車業務,現在還從事單軌電車及智慧手機代工等。在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春季開始生産口罩。由於目前純電和混動汽車的需求擴大,比亞迪相關人員表示「2022年已將優先順序完全轉向‘乘用車’」。

 

      在國內為了開拓新客戶,將增加以年輕人為主要客戶群、追求外觀設計的「海洋系列」車型,以補充王朝系列。比亞迪還將加快全球化步伐。從2021年開始向歐洲出口純電動乘用車,2月19日在澳大利亞也推出了乘用車。

 

      陸續新建工廠

 

      比亞迪還將增強産能。比亞迪的乘用車工廠只在總部所在的深圳和西安等地有幾家,而目前正計劃在常州、合肥及鄭州等中國約10個地方新建工廠。2020年底的乘用車産能為60萬輛,據部分中國媒體預計幾年後將超過300萬輛。

 

      比亞迪面臨的課題是盈利惡化。儘管新車銷量擴大,但純利潤到2021年7~9月連續2季度低於上年同期。主要原因之一是原料價格上漲。比亞迪的優勢是自主生産汽車、電池及半導體等很多核心部件的「垂直整合型」生産模式,各個零部件的成本也很高。

 

      因此,比亞迪要剝離旗下的零部件廠商。1月下旬,半導體業務子公司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比亞迪的目的是以上市為契機,擴大與外部的交易,通過量産效應提高價格競爭力。

 

      利潤空間大的高價位車型較少這一點也令人擔憂。超過20萬元的車型只有王朝系列「漢」等幾款,幾乎不做特斯拉及其他造車新勢力做的30萬元以上的高價位車型。

 

      外資企業也開始在中國正式涉足新能源汽車業務,今後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德國福斯希望在新一代純電動車「ID.」系列中擴大銷售20萬~30萬元左右的車型,本田也將於2021年春季上市新電動品牌「e:N」的第一款車型。比亞迪的戰略是首先以低價換量,但今後能否進一步提高品牌價值將受到考驗。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廣州 川上尚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