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進的煤化工産業項目備受關注。在中國,利用內陸地區豐富的煤炭資源來生産基礎化學品乙烯和丙烯的新技術已實現在即。僅對外公佈的生産計劃已達到了相當於日本內需3倍的規模。將中國作為最大出口地的亞洲石化廠商正對此表現的戰戰兢兢。
「化學業界的國際會議談論的都是中國煤化工的話題」,中國大型石化廠商的高管有些興奮地説。目前,全球的乙烯生産主要以輕油和燃氣為原料,而利用新技術則可以從煤炭中提取甲醇,然後加工成乙烯等化工産品。在位於中國內陸的內蒙古自治區的周邊地區,煤炭非常廉價。即使算上運到沿海地區最終産品工廠的運輸成本,仍比進口産品便宜。
中國此前也有過相關煤化工生産計劃,但因工程中面臨著確保水源和環境對策等難題,可行性曾遭到質疑。不過隨著去年中國煤化工廠商神華集團等3家廠商用於生産乙烯、丙烯且總計生産規模可達160萬噸的設備陸續到位,今年實現相關生産計劃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令人關注的是該項目的規模之大。乙烯和丙烯的計劃産量分別為每年1500萬,預計2020年前後將可達到這一規模。這將遠遠超過全日本的乙烯需求量(約500萬噸)。美國的頁岩氣作為新的石化原料也備受關注,但是頁岩氣2020年前後的計劃産量為700~800萬噸。規模還不到煤化工的一半。
南韓及台灣等以輕油為主要原料的亞洲石化廠商將受到影響。日本三井化學表示,設備完成後,目前處於持續增長的亞洲對中國的乙烯出口將陷入停滯、丙烯出口則將轉為減少。尤其是産量的一半用於出口的南韓廠商等很可能被捲入激烈的價格競爭。
不過,很多煤化工計劃都不明確,最終將産生多大影響仍充滿不確定性。日本調查公司三菱化學技術研究諮詢公司選取了16個可信的煤化工計劃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乙烯的合計生産量為570萬噸,丙烯的合計産生量為700萬噸,還不到原計劃的一半。
「不管怎樣,日本化學廠商應該做的事沒有改變」,三井化學石化事業總部的企畫管理部長真野純一如此表示。日本國內石化廠商已預料到價格競爭力下滑將導致出口減少,為此,正著手削減設備,以保證在産量降至日本國內需求量的500萬噸左右的情況下也能實現盈利。全球石化廠商面對能源潮流變化時的應變能力將受到考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