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始擴大煤炭等資源和穀物的出口。中國經濟發展減速導致內需停滯,資源、穀物等似乎出現了剩餘。中國的大量進口曾推高國際價格,但如今情況發生了變化。繼中國持續大量出口鋼材後,中國的出口擴大正在成為拉低亞洲地區大宗商品交易價格的原因之一。
 |
鄂爾多斯的煤礦 |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煤消費國,但目前的國內消費低迷。中國大型煤炭企業神華集團計劃將2016年的煤炭出口量提高至2015年的2倍。
受經濟發展減速和環境監管強化的影響,中國的煤炭需求遭遇逆風。2015年的電煤進口量較2014年減少了30%。據美國美銀美林統計,中國2016年通過海上貿易的進口量將較2015年減少30%,減至約6000萬噸。
日本東北電力也時隔約3年開始再次進口中國煤炭。首先將進口10萬噸左右,預計今後還將繼續進口。中國煤炭價格曾略高於競爭對手澳大利亞,但由於中國國內煤炭市場疲軟,兩者間的價格差距正在縮小。
來自澳洲的煤炭供應比例接近日本煤炭總量的80%,使供應方多樣化已是當務之急。在來自印度尼西亞的進口大幅減少的背景下,日本將目光投向運輸天數較短的中國。日本曾是中國主要的煤炭出口國,但中國自21世紀起開始優先本國消費,對日出口幾乎為零。
此外,從中國轉賣的液化天然氣(LNG)也在增加。雖然中國在澳洲等地的新開發項目開始大量供應液化天然氣,但卻無法在中國國內完全消費掉。2015年中國的液化天然氣進口量也低於2014年。中國看好需求並已簽訂的長期合同如今卻成了燙手山芋。日本一家大型商社表示「(中國)剩餘的液化天然氣正在以低於希臘等地的價格被轉賣。」
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中國農作物的出口也將增加。美國農業部預計中國2015~2016生産年度的玉米出口量將為5萬噸,達到2014~2015生産年度的5倍。日本商社雙日認為「(中國)希望消化國內的過剩庫存。」
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中國的玉米庫存達到1.1149億噸,為全年內需的50%。由於促進本國使用的去庫存存在極限,中國考慮出口飼料用玉米等。
如果中國轉向擴大出口,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將被進一步拉低。電炭的指標價格已經每噸下跌50美元,創近10年來新低。液化天然氣也跌到6年以來的最低價。通過擴大輕油出口,中國已轉為石油製品純出口國,全球性供給過剩似乎正在加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