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5年夏季的人民幣衝擊後,又出現「熔斷機制衝擊」。中國新年伊始的股市發生震盪。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新年第一週全球股市就蒸發了2.3萬億美元以上」。
從中可以看出中國還不成熟。被股價和貨幣的下跌搞得手忙腳亂,簡直就像是小國才會出現的狀況。然而,中國的經濟規模已達到美國的3分之2。世界面臨依賴中國的代價。
去年夏季以來中國多次出台救市政策。新年之後股價基於實際經濟形勢下跌,便輕易觸發了熔斷機制,股市陷入一片黑暗。
從今年引入的熔斷機制,如果股價跌幅達到7%將全天停止交易。在美國全天停止交易的情況是當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下跌20%。僅僅模倣形式的中國的機制輕易損害了市場的機能。
股價下跌的根本原因是資本迅速外流。較中國大陸相比限制較為寬鬆的香港等境外市場的人民幣行情反映出經濟的扭曲。
正常情況下境內外的人民幣行情不會存在太大偏差。但是最近對中國經濟前景的警惕感出現增強,境外的人民幣匯率大幅低於大陸的人民幣匯率,如圖1所示,兩者偏差在擴大。
圖2表示資金大量從中國大陸流向海外。與人民幣加速貶值和中國股價下跌産生共振。官員、企業經營者和資本家等的資金的外流令股市陷入恐慌。
如果人民幣緩慢貶值對出口構成支撐的話,將對經濟構成利多。但是,如果是資金外流導致的人民幣加速貶值,將壓迫金融和企業的經營。
必須防止人民幣進一步貶值。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應積極實施買入人民幣的干預措施。但不可能對抗資本外流的大趨勢。
如圖表所示,中國的外匯儲備正在迅速減少。中國人民銀行將外匯儲備作為資産持有。外匯儲備的減少將通過央行資産縮水,給金融體系帶來緊縮的效果。
中國人民銀行為了刺激經濟,正在實施降息等貨幣寬鬆舉措。在此背景下,旨在維持貨幣價值的干預舉措將招致意想不到的貨幣緊縮。中國正陷入須兼顧經濟與匯率、「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的狀況。
中國正在給全世界造成影響。自從雷曼危機以來,美國和日歐借助中國力度空前的貨幣寬鬆度過了危機。由於已開發國家缺乏投資機會,資金流向了新興市場國家。
當時中國借助4萬億經濟刺激對策最先擺脫了困境,成為了世界經濟的火車頭。而如今正在發生的是從美國手中接過泡沫接力棒的中國正在減速。由於中國需求消失,新興市場國家失去了光輝,原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正在明顯下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