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正在加快審批旨在提振經濟的地方公共投資項目。據《中國證券報》26日報道,自7月以來獲批的投資項目總額已經超過了5萬億。不過,這些項目都不是定位為加大投資等的經濟對策。資金籌措面臨不確定性,對經濟的刺激效果可能有限。
 |
圖為長沙的地鐵工地 |
國家發改委在9月初批准了地鐵與道路建設、水利建設等超過1萬億元的公共項目投資。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包括這1萬億元在內,7月以後批准的公共投資和企業設備投資等的總額已經達到了5.02萬億元。
中國政府希望通過加快投資來刺激經濟,自夏季起開始加快項目審批速度。批准的項目分布於從內陸地區到沿海地區的廣泛區域。有分析認為一般情況下,在項目獲批後,從籌集資金到開工,需要花費3~6個月時間,到今年年底投資有望開始活躍。
不過,此次的投資審批加速與2008年雷曼危機後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對策在性質上有所不同。此次似乎並未增加財政支出和投融資,一名銀行係經濟分析師認為,「投資規模將不會超過2012年(十二五規劃第2年)設定的範圍」。
9月11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天津舉辦的夏季達沃斯會議上強調稱採取的一切措施都不會超出財政預算的限度,在財政預算框架內刺激經濟。實際上,此次獲批的投資包含了到2020年才能開工的長期項目等,因此未必會馬上帶來投資效果。
此外,資金來源也存在不確定性。一般情況下,在投資資金中有25~50%來自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等,其餘部分則來自銀行等的投融資。不過,銀行已經開始面臨不良債權增加的風險。在中國政府推出4萬億元之際,銀行曾迅速擴大融資規模。此外,地方政府也背負著鉅額債務。因此能否順利籌集所需資金的疑問仍然揮之不去。
在國內外需求同時放緩的背景下,因4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帶來的後遺症,房地産泡沫和國有企業産能過剩問題正日趨加劇。此外中國經濟還面臨著與日本之間的經濟關係惡化的新風險。
眾多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政府希望通過集中發佈獲批投資項目來「讓低迷的股票市場對經濟前景感到放心」(經濟分析師付兵濤),也就是説,上述舉措意在給投資者心理帶來積極影響。
中國政府正在積極確保7.5%的經濟增長目標,但最高領導層換屆在即,因此政策不會出現重大改變。
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大越匡洋 北京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