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政府的新人事安排中,改革派汪洋成為輔佐總理李克強的4名副總理之一,同時,作為「人民幣先生」而聞名的中國人民銀行(央行)行長周小川獲得連任。就連央行獨立性都不能確保的國家管制型經濟能否轉型為市場主導的高效經濟?中國改革的道路仍充滿不確定性。
 |
中國新一屆政府的總理和副總理們(kyodo) |
在過去10年裏,銷售額和利潤均保持了年均增長20%——中國政府高官在談到國務院直接管理的重要國有企業的「成績」時充滿自信。這是國內生産總值(GDP)平均增長率的約2倍。國有企業在資源等領域擁有壟斷地位,「國進民退」現象仍然沒有改觀。
要解決這些課題,必須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推進旨在提高生産效率的改革。
就任副總理的汪洋曾因為貧困而無法上高中,在食品廠工作。後來獲得前總理朱鎔基賞識,晉陞為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在廣東曾明確提出淘汰喪失競爭力的約8萬家企業,實施「騰籠換鳥」等重視市場的路線,被讚譽為「改革先鋒」。
雖然副總理的分工尚未公佈,但金融界期待汪洋推進業內改革的呼聲很高。李克強總理也非常信任同樣來自安徽省的汪洋。不過,汪洋在去年11月的共産黨大會上未能當選擁有最高權力的政治局常務委員。今後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影響力仍是未知數。
輔佐李克強的第一副總理是政治局常務委員之一張高麗。作為天津市市委書記,張高麗曾借助公共事業來推進經濟發展,被稱為「張高麗模式」。張高麗出身於石油領域,得到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支援。與有意探索轉變增長模式的李克強之間,很有可能存在路線對立的火種。
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同時就任副總理,將負責經濟政策的一部分。不過,作為可靠的實務型官僚,馬凱是否具備推動改革的能力仍未可知。
在中國,少子老齡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結構性變化將迅速發展。改革的速度至關重要,但既得利益群體的反對非常強烈。中國新領導層提出的方針是,在重視民營企業的同時,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不少觀點指出,這是重視社會和體制穩定的現實路線。但如果不斷向現實妥協,改革就有可能陷入停滯。
(大越匡洋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