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山大學的科研團隊日前公佈,著眼於醫療目的,他們在全球首次成功修改了人類受精卵的基因。雖然科研團隊特意讓受精卵發育停止,阻止胎兒出生。但是這種對生殖細胞基因人為改變的影響將會被後代繼承。有批評認為這一研究帶來的倫理問題非常嚴重。另一方面,也有觀點指出應以實際應用為前提,進一步梳理相關課題和程式。
中山大學的科研團隊在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的電子版上發表了研究論文。科研團隊從治療不孕不育診的醫療機構獲得了86個受精卵。試驗嘗試修改了成為血液疾病誘因的血紅蛋白β-珠蛋白基因發生的變異。
在能夠進行試驗分析的54個受精卵中,被成功修改的只有4個。即便這些受精卵分裂出的細胞也有的基因沒有正常化。甚至很多受精卵的基因序列發生了偏離試驗目的的突變,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有可能會導致未知的影響出現。試驗的結果令人不安。科研團隊認為這一研究手法在臨床應用上為時尚早,進一步提高治療方法的可靠性是當務之急。
試驗使用了「基因組(全部遺傳資訊)編輯」手法,即剪下基因序列中的對象位置,再換成其他序列。科研團隊採用了最近備受關注的「CRISPR/Cas9」技術。東京大學教授菅野純夫表示,由於「(這項技術)可在短時間內輕易編輯基因組」,所以該技術迅速普及。
修改受精卵基因的傳聞數月前就已傳出。美國《科學》雜誌和英國《自然》雜誌分別於3月刊登了呼籲停止這種研究的文章。中山大學的科研團隊在接受海外媒體採訪時透露,曾希望在這兩份雜誌上發表論文,但遭到拒絕。
《科學》雜誌並未透露是否對相關論文進行了審查,但發表聲明稱,「改變人類生殖細胞將面臨嚴重的倫理問題」,「在學術界意見達成一致之前,我們對所有投稿論文都將慎重審查是否存在技術性和社會性的問題」等。《自然》雜誌也表示,作為此類論文的審查方針,有時需要生命倫理學者作出的評價。
《蛋白質與細胞》雜誌由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科學院等出資,在網上免費發行。中山大學的論文於2015年3月30日投稿,4月1日獲得受理。僅僅2天的審查時間讓這篇論文是否嚴謹通過審查閱讀程式而遭受質疑。除了中山大學,中國似乎還有多個團隊正在進行相同的研究。
該論文發表之後,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在其網站上呼籲,「在詳細分析風險,從社會性和倫理角度進行廣泛討論之前,應暫時停止生殖細胞的基因組編輯研究」。
日本的《基因治療臨床研究的相關指針》中明確禁止修改人類生殖細胞和胚胎等基因。歐盟的很多國家也並不認可。美國的聯邦政府預算不會支援此類研究。
當然,並非所有的研究人員和醫生都反對相關研究。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的成育遺傳研究部部長小野寺雅史指出,「在受精卵階段編輯基因是最後的辦法」。人類很多疾病在出生後難以治癒。這種對受精卵基因組進行修改並加以取捨的治療方法是否合乎倫理,尚需要進一步討論。
關於將更加準確的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到實際上,小野寺雅史表示,「(這一天)也許會出人意料地早,日本也不能置身事外。」東京大學醫科研究所副教授神裏彩子建議,「把可知範圍內的技術進展列出來,讓大家在學會範圍之外對其倫理問題進行評價」。此外,社會也要密切關注相關討論,做好心理準備。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安藤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