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柯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官員、學者和媒體流行在公開場合闊論中國的綜合國力,言下之意中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大大增強。
 |
柯隆 |
我小的時候,記憶中在70年代,小學中學的老師總是跟我們説:解放前外國人侮辱我們是東亞病夫。目的在於激勵我們這些小孩兒立志自強,我們當然地被激勵出一種莫名其妙的使命感,不甘做東亞病夫。後來,中日邦交以後,媒體介紹日本社會的報道增加,當我們通過電影和電視看到日本人的身高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矮,很是吃驚。體育課老師給我們的解釋是:人家日本學生每天早上起來喝一磅牛奶,外加麵包和黃油,而你們每天早上是一碗稀飯加鹹菜,上午10點鐘肚子就餓了。這位老師的言下之意就是説我們這些小孩兒營養不良造成體質差。這話不是沒有道理,但城市的兒童尚且營養不良的話,農村的小孩兒呢?
鄧小平復出以後,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是洛杉磯奧運會。可能跟媒體的宣傳有關,我們把在奧運會上能奪取幾塊金牌當作驗證中國人還是不是東亞病夫的一個標準,於是乎那個為中國奪取第一枚金牌的射擊手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英雄。電視裏的體育比賽轉播節目最流行的解説詞就是對獲得金牌的運動員喊:黨感謝你們,國家感謝你們,人民感謝你們!
後來,得到的金牌多了,解説員們也就不怎麼喊了。今天,中國的小孩兒,特別是城市裏的小孩兒面對的已經不是營養不良,而是營養過剩。每次回國出差,早上在酒店的健身房健身,完了去桑拿,都能碰到一些家長帶著他們的孩子也來桑拿,那些孩子,估計也就小學低年級,個個跟日本的相撲選手一樣。我突然想:這些小胖子不還是「東亞病夫」嗎?
從毛澤東時代,政府就在給人民灌輸一種強國夢。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強國,就要看其綜合國力。有學者諷刺毛澤東是科盲,他希望在鋼産量上超過英國,其手下的人忽悠他誇大鋼産量,放衛星,他也相信。也許他不僅僅是科盲,也許還是個農盲,因為當年人民日報説糧食畝産上萬斤,他也相信。不可否認,今天中國的綜合國力比毛澤東時代增強了很多。但要説中國已經實現了強國夢,那可能還需仔細考察一下中國的綜合國力。
中國是一個大國,人多地廣,但中國很難説是一個強國。雖然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二,但中國企業的品牌價值無法躋身世界前列。我們觀看國際體育比賽時很難在贊助企業中找到幾家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弱就弱在技術水準上,自主研發水準太低。我們看到中國企業總是想走捷徑,購買外國的企業或設備,都是別人不要的,往往買來的生産線都是快要淘汰的,儘管如此,中國企業沒有充分的能力去消化這些技術。所以,在中國要不就是巨型的國企,靠壟斷獲取利潤,要不就是短平快的企業,做縫隙産業,真正能夠在世界上一拼的企業沒幾家。
中國的軍事力量如何?這不是我的專業,我只能説不打不知道。中國的軍人和軍屬的人數和規模應該是世界上最龐大的。但我們通過這幾年落馬的軍隊高官可以判斷軍隊裏幹部腐敗極其嚴重。外國人總是擔心説中國的軍費增長太快,給外國造成威脅。君不知這些軍費有相當一部分被內部人侵吞了,所以,我們不能通過軍費規模來判斷一個國家的軍力。
即使經濟和軍力增強了,其實,還不能算強國。我們考察歷史上的帝國,無論是中國的唐朝還是羅馬帝國,他們都擁有輝煌而不朽的文明(civilization)和文化。唐朝時日本派了很多遣唐使到中國,他們不是到唐朝學經濟,也不是要從唐朝進口武器,他們到唐朝是要學習唐朝的文明和文化。現在中國最缺失的就是文明和文化的力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